想來北京工作?可以,但單位明確說了,不給戶口!這是一個什么概念?按照當下的規定,意味著你不能買房;一段時期內不能買車;不能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障,如此等等。
于是乎能給戶口的單位就成了學生畢業趨之若鶩的地方,競爭之慘烈不言而喻。當然,并不是每個地方都如此。現如今地級及以下城市放開戶口,就意味 著至少在這個層次上,人們自由遷徙成為了可能。同樣是大都市,上海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強行限制,而是采取申請審批制度,按照當地的需要和申請人 自身的情況,經過打分來決定是否給予戶口。對比京滬兩地的戶口管理,你會發現這其實是兩種觀念和文化的差異。北京的城市管理來得簡單粗暴,完全依賴行政體 系;而上海則體現了制度的多樣化和靈活性。這也是為何同為大都市,上海的交通狀況要比北京好很多的原因。
我們為何這么痛恨戶口?說起來話長。這戶口情結得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城鄉分割管理模式。同是居民,一些人被歸入城市戶口,另一些人被歸入農村 戶口,自此之后,我們的社會就有了兩類不同的人:城里人和農村人。兩者最大的差別在于,前者可以吃公家飯,后者只能靠天吃飯。這就意味著,獲得一個城市戶 口,就相當于獲得了一份終身受用的社會保障。
看到這讀者應該明白了。其實戶口本身不值錢,戶口背后的社會保障才值錢。很多人都在指責現在的不平等,殊不知改革之前同樣不平等,只不過不平等 體現的形式不同而已。假如撇去戶口后面隱含的社會保障內容,實際上戶口也不值錢了。記得我上大學那會,很多地方進行過戶口改革試點,允許農村人交納一定的 費用就可以落戶縣城。我的幾個小伙伴都花了幾千元買了縣城的戶口。這種試點下購買戶口的費用大概可以看做是當地城市戶口的租金。不過,如果說我那幾個小伙 伴由此開始了幸福的生活,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他們落戶縣城后,并不能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障,因為當時配套政策并沒出臺;其次,由于戶籍改變,老家的地也 給劃走了。購買戶口的結果是,他們成了有戶口的城漂一族,最后不得不到處打工為生。
如果說戶籍制度形成了我國最大的不平等,這個論斷并不為過。過去戶籍制度下,有了城市戶口的人能獲取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甚至住房等社會保 障,而農村人什么都沒有。當然,如今除了少數幾個地方實現了全員社保外,大多數地方農村人還是什么都沒有。只不過隨著城市化,城鄉之差別漸漸被淡漠,轉而 人們更多地開始議論城市之間的差別,說到底也就是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差別。
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聚集效應,使得城市越大,實現報酬遞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經濟越發達,地方的收入就越多,相應的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 服務也就越好。于是農村人向城鎮聚集,小城市的人就開始向大城市聚集,城市之間的不平等也就日益體現。如果用城市人均財政支出(特別是社會性支出)來衡量 戶口所附加的社會保障價值,那么很容易看到,戶口所帶來的不平等異常的嚴重。一個城市外來人口越多,城市之間的不平等就越嚴重。道理很簡單,外來人口給當 地城市創造財政收入,但因為沒有戶口,因而沒有享受當地的社會保障。反映在統計數據上,就是人均收入被高估(因為分母沒有包含外來人口);人均支出被扭曲 (因為分子沒有剔除外來人口應享有的部分)。
正因為戶口是不平等的最大來源,于是很多人建議取消戶籍制度。這聽著讓人痛快,實際上卻很荒謬。戶口本身沒有錯,錯在戶口和社會保障掛鉤。戶口 的功能在于顯示居民的基本信息(比如出生、死亡、性別等),這些信息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沒有戶口,就無法建立一個有序的社會。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我國春 秋時期就有了較完備的戶籍制度,到秦代已經相當完善了。而且有些史料線索還表明,周代可能就已經有了戶籍制度。而從國際視角看,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都有 各種形式的戶籍制度,類似歐洲很多國家和日本等都非常嚴格。最寬松的美國也有社會保障號、駕照等顯示戶口的信息。綠卡制度不正是戶口的體現嗎?因此,戶籍 制度改革并不是放開就完事了。
要解決戶口所帶來的最大的不平等,就要解決背后的社會保障的不平等。問題出在哪里?看看現行的財政支出現狀,大概就能明白。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 支出,我國采取了分權制度,由地方來負責。由于改革后各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地財力不同,這就必然導致基本公共服務的差異。而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 原則是促進社會成員平等,現行的分權制度顯然違背了這種平等原則。所以,戶口放不放開其實無所謂,真正有所謂的是如何改革財政體制,讓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集 中在中央政府,或者集中在省級政府,但確定統一標準,由中央通過轉移支付來實現均等化。只有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才能徹底解決戶口背后的不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