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08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陳誼娜 羅姣娣 張遙)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提“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但與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直指城鎮化三大核心問題,即“遵循城市發展規律”、“落實人口城鎮化”以及“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并行”,推動城鎮化實至名歸。
核心問題之一: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形成合理城鎮體系。
記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提“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并在2010年“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2011年“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基礎上,發展為“從各地實際出發,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根據資源環境和人口承載能力,優化全國生產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和與國土規模、資源分布、發展潛力相適應的人口布局”。這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在城鎮化率超過50%、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重要關口,已經把著眼點放在了把握、尊重和順應城鎮發展內在規律這個根本問題上。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在多年的城鎮建設實踐中,由于沒有認識或違背城鎮發展規律而付出的代價屢見不鮮:一些城鎮盲目擴張,土地城鎮化遠遠超過人口城鎮化,導致失地農民大量增加;一些城鎮“拆了真的建假的”,不僅損毀和抹殺了歷史傳承和記憶,也使地方政府負債累累;一些城鎮動輒建大馬路、大廣場、噴泉洋房等形象工程遠離居民實際需求……
如今,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明確了遵循規律、從實際出發,而且將資源環境和人口承載力作為基礎和底線。基于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建議,在不改變大格局的前提下,通過細節調整和改造,達到改變城鎮面貌的目的,提倡遵照現有的格局把公共服務延伸到城鎮的每個細節、全體居民當中。切忌盲目投入,在規劃和發展過程中,項目選擇既要考慮到一次性支出,還要顧及未來運行維護和管理的成本。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則提出,要設定城鎮發展用地上限,設定剛性的城市發展邊界。
有了“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思路,加之“不可為”的底線,必將使未來的城鎮化進程更加穩妥有序,少一些彎路和代價。
核心問題之二:進一步深化、細化“人口城鎮化”,注重“人文關懷”。
“人口城鎮化”作為城鎮化的落腳點,在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涉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往年推動農民工融城舉措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加強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和服務”,并“逐步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農民工”,最終實現“讓農民無論進城還是留鄉,都能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目標。
我國的城鎮化是一個從“空間城鎮化”到“人口城鎮化”的推進過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首超農村達到69079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1.27%。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一定要防止盲目樂觀,不要陶醉在這個數字之中。
陳錫文指出,統計意義上的城鎮化速度如此之快,是把近2.9億農業戶籍人口算在城鎮常住人口當中的結果。專家學者稱其為“偽城市化”,即很多常住城市的人未真正成為市民,不能同等享有城市政府提供的各類公共服務,其收入水平、消費模式也無法等同于城市戶籍人口。有人則把該現象描述為“光鮮的城鎮化‘圍墻’內的半拉子工程”。不僅生活狀況尷尬,這部分人的心理狀態也十分糾結,曾有人向記者透露了這個群體的心聲:他們很渴望融入這個向往以久、奔波流汗的城市,但又害怕與城里人接近,不愿和人提起自己的過去,不愿給人講自己的故鄉,害怕被人說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進一步深化和細化了“人口城鎮化”的內容,廣泛覆蓋進城、留鄉農民乃至留守人群,使得“人口城鎮化”不再有“死角”,還將對農民工的關注由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達提出,要解決農民進城“人進心難進”問題,城市要做好統籌規劃。既要在制度上幫助,也要在資源方面逐步實現公平和均等,讓醫療、教育等資源真正覆蓋到農民工群體。留守人群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首先地方政府應該采取多種措施,解決他們吃水、交通、醫療等困難;同時整體經濟要進一步發展,創造出適合農村的新興產業,比如碳交易、生態保護、退牧還草等等。
核心問題之三:城鎮化與現代農業同步推進、協調發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三處將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并提:一是“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二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要更加重視農業現代化”;三是“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指出,即便幾十年后,中國城鎮化率達到70%,仍有幾億人要生活在農村,糧食連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靠的不是“386199”部隊,而是現代農業的主體,即專業種植戶、養殖戶、營銷戶等代表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是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提高;是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在這個過程中,有人擔心城鎮化、工業化會與現代農業爭奪人才,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錢克明說,這個問題是存在的,但總體來看利大于弊。大量人力轉移除去,農業生產規模就可以擴大,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在鼓勵土地向專業農戶集中、發展規模經營的同時,要防止一些工商企業進入農業、導致農業出現非糧化、非農化傾向,更要防止一些工商企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名,圈占農民的土地,侵犯農民利益。
除了代表委員建言獻策,一些發達國家推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經驗亦可借鑒。日本在城市化中期,農業人口轉移過多,耕地被大量占用,農業生產逐漸萎縮,糧食自給率大幅下降。針對這種情況,日本以法律形式保障了現代農業發展,以節省勞動時間為目的,以農業機械化為核心,協調工農業的發展。美國則在城市化進程中,采取了一個系統的快速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涉及土地、規劃、交通、服務等各個領域,以此確保工農業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