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張曉山:至少五六千萬農民工被“偽城市化”
時間:2012-03-07 11:38:25  來源:中國網 

   張曉山: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民工荒”不是真的“荒”

    記者:探討農民工問題,離不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全球化中的“中國模式”這兩個大背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范圍的農民工流動可以分成幾波?

     張曉山:不如按代來劃。改革開放初期,深圳打工族是最早的改革開放親經者。之后,改革開放逐漸向沿海其他地區、內地擴展,農民工隨之流動。隨后是梯度發展戰略(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農民工“凡是能出去的都出去了”。

    記者:三十年來,農民工的工價變化趨勢如何?

     張曉山:總體往高走。人力資源和勞動社會保障部稱,2011年外出農民工平均月收入2049元,比上一年增長21.2%。

勞動力從無限供給轉向有限供給,工資必然上漲。但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時,如1997年、2008年金融危機,就可能停漲。

    記者:當前的“民工荒”是真的“荒”嗎?

    張曉山:要具體分析。中國勞動力絕對供給量有富余,但很多企業,如服裝、電子企業,對勞動力有特殊要求,有的有年齡限制,有的只需要女工。這種特殊的勞動力供給量很有限。

    記者:還有別的原因嗎?

    張曉山:還有勞動力多元化的問題。16歲到64歲的勞動適齡人口,不一定都能轉化為企業真正可用的勞動力。第一,有的勞動力已經四五十歲,有些工種不要他們。第二,有些勞動力留守,如留守婦女,照顧老人小孩,頂多在本村打點零工,缺乏流動性。城市保姆漲價,就是因為農村婦女出不來。

    所以,中國總的勞動力有富余,但不同工種有特定的需求,供給和需求不配套。即使有供給,有時也缺乏流動性。怎樣使供需有效對接,是我們下一步要考慮的。

    記者:沿海和內地的“民工荒”有什么不同?

     張曉山:沿海更多是因為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提高。內地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真正的青壯年勞動力供給有限。因此,四川、重慶這些西部領頭地區,在擴張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結構性“民工荒”。

農民工的談判地位提高

    記者:“產業轉型”說了多年,沒有實質改變,為什么?

    張曉山:創新很痛苦。傳統產業鏈條已經建立,要轉成高附加值、高科技、能耗小的鏈條,從源頭到終端,都需要相應的配套。要不斷磨合,要付學費,風險和不確定性很大。老的模式還沒被逼到死胡同,企業就寧可走老路。

    地方政府的GDP崇拜的觀念也根深蒂固,干部考核體系沒有根本轉變。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往往停在表面。

   記者:所以金融危機一發生,地方政府立刻喊“產業轉型”,轟轟烈烈培訓農民工;危機一過,動靜就小了。

   張曉山:這是地方政府公司主義造成的。書記成了董事長,領導班子是董事會成員。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既是動力,也是阻力。政府本來應該改善民生,提供福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現在第一職能成了抓經濟,顯然錯位。

    地方政府互相競爭,長三角與珠三角互相競爭,長三角內部互相競爭……不惜一切代價吸引外資。它短期見效,從長遠來看,卻犧牲環境和工人福祉,破壞環境。

     這幾年勞動力從無限供給變成有限,農民工的談判地位相應提高,能用腳投票。地方政府不僅要考慮吸引資本,也要考慮吸引勞動力了。農民工工資上漲,逼迫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首超農村人口,這個調位意味著什么?

    張曉山:有人說這是轉折點,我覺得意義沒有這么大。而且城鎮增加的并非全是農民工。城鎮人口成分復雜,有城市戶口居民、住在城市的本市農業戶口居民、外來城市戶口居民、外來農業戶口居民。

    記者:其中有多少農民工被“半城市化”、“偽城市化”?

    張曉山:國家統計局調查,2010年有兩億四千多萬農民工,其中離開本鄉鎮的一億五千萬(跨省的六七千萬)。計算口徑不同,根據有關資料,2009年按戶籍統計和按常住人口統計的“城市化率”,相差約12個百分點。非本城鎮戶籍的城鎮常住人口約為16017萬人,按照最保守的估計,被“半城市化”、“偽城市化”的農民工,至少也有五六千萬。

   記者:農民工無法融入城市,有哪三個關鍵原因?

    張曉山:一、享受不到社會保障。二、享受不到基本公共品供給,如教育、住房。三、人力資本的素質問題。

    記者: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主力,如何看待他們自身素質和職業期望間的差距?

     張曉山:不能統一而論,但其共性是:生在改革開放后,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方面差一些。希望自己工資高,待遇好,又不愿長時間勞動,看著別人掙得多干得少,心理不平衡感很強。

    這也與全社會精神家園荒蕪、核心價值體系未真正樹立有關。整個社會都沒有的東西,90后怎么會有呢?必然迷茫。這種迷茫和他們特殊的社會地位、特定的歷史環境結合,就出現了這個群體的很多特性。

    記者:中國教育在職業教育領域有什么缺失?

    張曉山:高校擴招是有弊端的。中國不光需要高等教育,也需要職業教育。文革前,有的九級工工資一個月100塊錢,縣委書記只有98塊錢。改革開放之后,形成一種傾向:只要是白領、坐辦公室就是好的。這是極端錯誤的。

   德國的學徒制和職業教育非常健全,培養出的高素質藍領受尊重,收入高。所以要改變農民工的素質,就要抓職業教育。

農村教育是短板

    記者:你在全國調研,農村和十年前比,有什么改變?

    張曉山:客觀來說,隨著農業稅取消,對農業補助增加,農村合作醫療、免費義務教育發展,農村情況正在向好發展。

     但在人力資本培育方面的努力還不夠。在寧夏一個村與村里婦女座談,有個二十多歲的農村婦女對我說,農村有服裝裁剪技術培訓,但她學不會——她沒上過學,看不懂尺子的標度。

    制度建設也欠缺。部分學生寄宿學校,吃干饃、咸菜。免費午餐計劃確實有幫助,但在中國,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在印度,最窮的地區也有免費午餐計劃,標準較低,但有制度保障,每個學校配一個專門的廚師、還有一個幫工,保證孩子吃上熱食,哪怕只是糊糊。

    中國十萬億元的財政收入,再加上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等,各級政府總共的收入占GDP的1/3還多,錢很多,關鍵是如何花在刀刃上。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記者:有人呼吁逐漸取消“農民工”稱謂,你如何看?

     張曉山:關鍵不在詞,而在于做什么。農民工不是同質而是異質的,不同情況的農民工發展走向不同。我們應創造讓其自由選擇、發揮潛能的環境。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實行戶籍改革,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推進陽光普照的公共財政,在這樣的大格局之下,“農民工”的稱謂才會逐漸成為歷史。

    記者:改革動力從何而來?

    張曉山:好改的都改了,現在是攻堅階段,但越不改,往后越難改。改革者需要革自己的命,拿既得利益開刀,壯士斷腕。早做比晚做好。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