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用更寬大的胸襟和更寬闊的視野來重新看待這個世界時,就不難發現:生態文明關系到城市化的走向。
人類社會的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相應地產生了三個文明形態:首先是自發的生態文明,接著是工業文明,然后是自覺的生態文明。在三個形態的人類文明之下,又對應地孕育了三種經濟形態,即:自然經濟、工業經濟、循環經濟。
第一,自發的生態文明孕育了自然經濟,那是一種農業經濟,人類向自然界索取資源直接消費,滿足自然的發展。在這個階段,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地里長什么,樹上結什么,人類就可以擁有什么。人類認為一切都是上天的賜予,所以對自然是一種敬畏的心態。
第二,工業文明形態培育了工業經濟。在工業經濟階段,人類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原始資源,同時增加了一個環節就是按照人的需要加工改造成為消費品,來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工業產品用過以后再拋回自然中,增加了廢物和污染物。盡管這個階段的人們對自然知之甚少,但是人類的欲望是膨脹的,認為資源是無限的,是可以征服自然的。所以,通過征服自然,人類索取更多的資源。
第三,自覺的生態文明會培育出循環經濟。在循環經濟時代,人類認識到資源是有限的,對自然的態度是和諧自然,從消費產品到再生資源,是一種封閉式的物質流動模式。
當這三種文明形態向外演變時,不同制度的社會就產生了。自然經濟時代是一種氏族社會,工業經濟往往會產生強權社會,循環經濟時代必然會產生和諧社會。
處于不同經濟形態和社會的人們,其幸福觀有很大差異。在自然經濟時代,生存是一個大問題,“能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工業經濟時代的要求是“自己活得好”;而循環經濟時代則是“要一起活得好才行”。
馬克思有一個警告:“文明如果是自發的發展,而不是自覺的發展,則留給我們自己的是荒漠。”我覺得這個預言是非常準確的,人類自發文明果然走上了工業文明,留給人們的是荒漠,這才迫使人們理性思考如何能夠走向自覺的生態文明。
只有自覺的生態文明才能引領循環經濟,延續人類的生存發展。對于正處于城市化加速期的中國,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修正工業文明弊端,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
(作者系北京綠創環保集團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