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大農業 筑起北國“大糧倉”
時間:2012-03-04 12:16:48
來源:人民網 作者:丁志軍
——訪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
按照國家和省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要求,黑龍江省綏化市從農業大市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大農業和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要求,順應傳統農業向現
代農業發展趨勢,加速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大幅度提高糧食產能和農業效益、科技貢獻率和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抵御自然災害和高產穩產能力,全力實現我市
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農村經濟強市的跨越發展。預計到2020年,全市耕地90%以上達到旱能澆灌澇能排放高產穩產農田標準,糧食總產達到
400億斤,農業總產值達到1200億元以上,農業增加值達到670億元,年均增長10%,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20000元左右。
以大型機械配套為重點,發展裝備農業。抓住國家和省支持發展農機化的有利契機,積極向國家、省爭取農機合作社建設
和農機具補貼資金,鼓勵支持農民、農機大戶、企業、社會自然人投入農機化,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利用5~10年時間,建設千萬元以上農機合作社500個,農
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95 %以上。以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裝備和技術為著力點,不斷拓展農機化服務領域,建立以深松淺翻為主體、休耕免耕相結合的科學輪耕
制,全面提高農機作業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務水平。
以提升農業水利化標準為重點,發展設施農業。抓好閣山水庫、紅興水庫等大
型控制性工程建設,中小河流堤防工程全部達標。抓好水田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促進水田提檔升級,謀劃和啟動松花江、呼蘭河等重點水系綜合開發利用項目。完善
水田灌區渠系構造物配套建設和渠道整形達標硬質化,并通過新建大型控制性工程、增加水庫蓄水、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興建河道攔蓄工程以及大力推廣水田控制
灌溉技術等綜合措施,積極發展新水田。抓好旱田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源,大力發展大中小型噴灌,實現核心區和示范帶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全覆
蓋。
以完善科技推廣應用體系為重點,發展技術農業。加快現有先進實用技術組裝配套,提高種植業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工程建設。建立現代
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優勢產區設置適當的區域試驗站,建成服務于產業發展各個環節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繼續完善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通過更新設備、配強
人員、完善手段,建成運行高效、服務到位、支撐有力、農民滿意的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積極探索科技推廣新模式,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
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的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大力推廣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模式,抓好良種工程建設,為
提升糧食產能提供強力技術支撐。
以推進土地連片經營為重點,發展規模農業。順應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的潮流,適應大型農機具作業、
大規模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標準化農業技術應用的需要,大力發展規模經營,在土地承包權和收益權不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轉包、
轉讓、互換、出租、入股等多種形式,大力引導農民按照市場機制積極穩妥地進行土地使用權流轉,鼓勵通過合理流轉將土地向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原料基地、新型合
作組織、種田能手、專業大戶集中,加快推進農業生產規?;?、經營產業化,努力實現連片種植、規模經營。創新土地流轉的各種形式,建立土地互換制度,幫助農
民進行自由組合,既可以開展委托轉包,實行股份合作,也可以開展季節性流轉,實行統種統耕統收生產環節合作。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服務,使土地流轉實現規范化
管理。
以創新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為重點,發展合作農業。適應以裝備農業、設施農業、技術農業為支撐的農業規模經營,必須建立多種形式切
實可行的新的合作機制。一是企業產加銷一條龍合作模式。鼓勵支持有實力的企業以租賃農民土地、農民土地入股等方式建立合作經營機制,實現農民土地效益不斷
提高基礎上的合作經營。二是農機合作社為依托的合作經營。以農民土地入股,土地效益收入保底增加效益,合理實現農業規模耕種分配的合作機制。充分考慮自然
災害和國家政策調整因素,實行分配效益與因自然條件增減產掛鉤、與國家政策調整掛鉤。三是農戶間、專業產業間的多種合作機制。建立健全合作規則、利益分配
機制和科學管理機制。農民土地承包權益期的利益一般支付年限不宜超過3年,防止農民回歸土地后失去土地效益保障。
以發展高效優質農業
為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大力發展高效蔬菜產業,以打造濱北最大蔬菜產業基地為目標,擴大新建溫室蔬菜、特菜、果菜、錯季蔬菜以及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的
種植面積,穩定露地蔬菜面積,形成設施栽培、錯季栽培、露地栽培等多元生產格局,突破氣候限制,實現全年生產。扶持發展鄉村旅游業,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特點
及人文特點,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旅游資源,挖掘其蘊藏的文化資源,進一步拓寬農業綜合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優先發展企業農業,積極引導城市工商資本、社會
資本、民間資本投入農業生產領域,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產企業,實現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為農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適應特色精品農產品流通銷售逐步轉移到以
超市、連鎖專賣店為主的消費市場結構變化,制訂統一的特色精品農產品生產標準,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變產品優勢為商品優勢。
以促進農民
增收為重點,發展增值農業。切實發揮市場需求對農業發展的導向和支撐作用,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創造城鄉就業機會為目標,大力發展增值農業。一是調整種植結
構增值。大力發展高質高效的特色種植、經濟作物種植。二是實現過腹增值。大力發展青貯玉米種植,積極發展畜牧業需求的飼草、飼料種植,加快秸稈粉碎糖化技
術的引進和研發,使農作物的副產品得到有效利用和開發,全面提升生物質利用率。三是實現流通增值。著力統籌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規劃,培育一批流通龍頭
企業,改造提升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建設一批農產品物流中心,積極爭取設立期貨市場,加大大宗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力度,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繼續支
持供銷合作社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提升“萬村千鄉”超市和農家店服務功能。四是實現加工增值。以優勢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優化產品結構,大
力發展食品加工制造業,培育一批大型食品企業集團,提升傳統產品檔次,擴大市場份額,增加經濟效益。五是實現品牌增值。圍繞特色優勢農產品,大力開展品牌
建設,從生產、管理、加工各個環節嚴格按標準化實施,確保生產出符合標準的品牌農產品。要集中打造優勢品牌,形成拳頭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六是實現勞務
增值。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積極推進勞動力轉移,讓農民逐漸從土地當中分離出來,實現少數人種多數地,多數人通過勞務實現收入的穩定提高。
以滿足農民多元化生產需求為重點,發展多元農業。在推進農業集約化、規?;洜I的同時,在不影響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利益需要,對農業
做動態調整。在一定區域或條件允許的地方,引進技術、設備、資金、人才、項目投入農業,引進企業、社會化組織、跨行業集團共同開發農業。打破農業單一門
類,創新農業形態,使農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養業,而是包括生產資料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和交通運輸、技術和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內容,促進一二三
產業有機融合銜接,建立多元的農業體系,保證農業多元化、跨行業、多門類發展。
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圍繞打造
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市目標,發展生態生產力,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前提,以提高全市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競爭力為著力點,大力發展生態農
業經濟,培育綠色支柱產業,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使農業生態與環境資源、農村經濟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加強林業建設,規劃利用10年時間,完成
150萬畝造林任務。嚴格控制上游河流和水源地區的工業項目建設,加強農村環境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保護,強化對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與管理,確保農產品
安全和農村環境安全。加大測土配方施肥行動計劃的實施力度,到2020年,土壤監測、肥料供應實現區域需求配套,耕地全部實現測土配方施肥。
以高產創建園區為重點,發展項目農業。充分考慮全市農業特色、技術經濟基礎、區域環境和目標追求,力求建設項目的先進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充分發揮項目的
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積極落實好高產創建項目,認真組織落實好國家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項目的實施,加快整縣整鄉高產創建推進步伐。高效推進千公里科技示范
帶建設,通過集中打造區域性示范點和示范基地,全力打造科技示范帶,采取積極的農業招商引資政策,吸引各類資本、各類經營主體參與示范帶建設。依托農業大
專院校或科研院所建設農業園區,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落地,集中展示農業科技成果,輻射帶動區域科技水平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