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2月29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王澍奪得普利茲克建筑獎,此人此獎也走出了專業的門檻,被中國很多民眾知曉。
普利茲克建筑獎是全球建筑領域的最高榮譽,也被譽為“建筑界諾貝爾獎”。而48歲的王澍目前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院長。5月25日,2012年的普利茲克建筑獎頒獎典禮在北京拉開帷幕,這也是該獎項第一次在中國舉行頒獎典禮。
一直以來,中國被戲稱做“拆那”,滿街都畫著拆的標志,傳統在被破壞,新的建筑卻死氣沉沉,傳統和現代,王澍是如何選擇,并獲得業界認可的呢? 昨天晚上,中央臺記者溫飛在第一時間專訪到了獲獎后的王澍。
把理想堅持得足夠久
記者撥通王澍在美國洛杉磯的電話時,他剛剛結束一場演講回到酒店。雖然已經接近零晨,但王澍的聲音里卻聽不到絲毫的疲憊。提起此次的獲獎,王澍仍有些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
王澍:我獲獎有一個感觸,就是突然發現,十年當中我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不可思議的。我其實感覺挺復雜的,我 做這些探索,雖然有學校支持我,我的朋友們,年輕的建筑師們支持我,但畢竟還是少數,這么多年做下來,蠻孤獨的。很多人問我成功的秘密,我說很簡單,把你 的理想持續夠久的時間就可以的。
象山校區設計被世界認可
2000年,王澍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正是在這里,開始了他對建筑與環境關系的研究。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認為,王澍是一位既有 國際視野,又有本土情懷的建筑師。他提出重建本土建筑學的主張,專心于設計和研究以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為代表的獨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在象山校區的設計 中,王澍充分發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讓它們在象山校區的屋頂和墻面上重現新生。對 此,王澍表示,象山校區是由中國本土特點與現代建筑的相結合的一個實驗,但沒想到會被世界如此認可。
中國城市建設缺乏思考
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引用今年獲獎評審辭來說明了王澍獲獎的理由: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筑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并演化成 扎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對此,王澍表示,這太過于褒獎自己。而對于很多人所關心的中國在當今的城市化進程中,建筑應當基于傳統還 是只應面向未來。
王澍:中國的城市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里面,傳統的這部分被破壞的很厲害,有非常多的高層建筑出現,可能是 還發展太快,思考太少,就不認為這里面有太多的文化的問題。實際上它直接沖擊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反過來,我們這么大的人口,高層建筑是不可避免的。我 覺得還是比較缺乏這種原創型的帶有思考的探討。
王澍認為,作為一個當代的建筑師,或者一個當代的藝術家,一定要對當代發生的問題有反應,有回答。
王澍:當你看到到處都在拆老的建筑,有那么多的材料,原來非常有尊嚴的呆在老的建筑上,忽然變成了像垃圾一 樣被扔在地上的時候,如果我沒有反應,那說明我不是當代人,這是一個必須要做反應的。反過來,怎么反應,怎么樣讓這樣的東西用有智慧的方法復活,能夠讓它 在新的建筑中延展它的生命,這里有很多藝術上的技巧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