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琪
新生代農民工如何能融入城市的問題,近來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一方面,一年一度剛剛結束的春運讓農民工的身影再次集中地走入人們的視線,另 一方面,一個月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我國大陸城鎮人口達69079萬人,占總人口比重達51.27%,首次超過農村人口。
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表明我國已經跨入城市化的門檻。然而,城市化并不是簡單的數據所標明的城市化,大量農民工在進入城市后,如何融入城 市、以城為家,在城市里安居樂業,成為城市里的新市民、新主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待遇,還需政府去做更多的努力,掃清更多的制度性的障礙。
在關注農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的同時,還有一個問題不可忽視,那就是如何引導那些不愿意進城的農民工返回家鄉,成為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
重慶市梁平縣禮讓鎮川西村村民楊憲軍打工幾年回到家鄉,發現在家鄉加工豆筋和發展養殖業不但能發家,還能得到政府的補貼,于是決意在家鄉創業。一年下來掙得比外面多,開支比外面少,還能照顧家人。他說:“在村里能掙錢,誰還愿往外跑?”
楊憲軍的想法頗具代表性。盡管我們的城鎮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但畢竟是剛剛跨入城市化的門檻,城市真正吸納農民工永久居住就業的能力還有待于 進一步提升,完善各種保障制度的道路仍然漫長。而對于廣大農民工來講,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城市生活,假如在家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一樣能夠過上好日子,就像 楊憲軍那樣,很多人依然會選擇重返鄉村。
引導鼓勵農民工重返鄉村與幫助他們融入城市同等重要。我們之所以要大規模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因為農村人多地少,勞動力富余。經過多年的努 力,我們在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和引導農民工在城鎮就業方面成績斐然,農民工在遠離家鄉的各個角落以他們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汗水逐漸擺脫貧困,他們的工資性收 入遠遠高于來自土地的收入。然而,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去,留在農村的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空殼村更是大量出現,農村反而面 臨勞動力緊缺的窘境。與繁華熱鬧的城市相比,一些鄉村在現代化進程的腳步越來越快的情況下,反而變得越來越寂靜越來越落寞了。因此,在積極幫助農民工融入 城市的同時,鼓勵和引導一部分農民工返鄉創業、讓他們服務于未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鼓勵和引導農民工回歸農村返鄉創業,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今年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要依 靠科技。但現在的問題是,農村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大都走向城市,靠農村留守老人和婦女去學習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并應用于自家的三兩畝土地上顯然困難重重。 一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曾說起他在工作中經常遇到的現象:兩塊相鄰的稻田發生了蟲害,東家今天打了藥,西家沒有勞力或有別的事情沒打藥,東家稻田的蟲害便被 趕進西家的稻田。等西家再打藥時,蟲害便又回到東家的稻田。最后他總結說,我們現在是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服務于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 效果。
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首要的任務就是要鼓勵和引導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培養和造就有志向在農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的新生代農民,也就是一號 文件首次提出的“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但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收入顯著高于城市打工收入,還要讓他們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受到社會的 尊重,以農民這個職業為榮,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年輕人以農業為終身職業,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進入新世紀(13.73,-0.28,-2.00%)以 來,中央以連續9個一號文件將“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糧食生產的“八連增”和農民增收的“八連快”,有力地回答了當年那個“21世紀 誰來養活中國人”的疑問。如今,我們又迎來了21世紀誰來種地的問題。因此,我們呼喚更多的農民工回歸鄉村,成為21世紀的新型職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