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視點: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關鍵點
時間:2012-02-24 10:01:08
來源: 新華網山東頻道
“啟動城際鐵路規劃建設勢在必行!”“如何讓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濟南的‘中心’帶動作用更凸顯?”“區內聊城、德州等市對重點支持有何期盼?”加快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決策部署,也成為“兩會”代表委員的熱切期盼。
盡快建城際鐵路實現半小時通達
《濟南都市圈規劃》2007年12月27日正式對外發布。其核心內容是,發揮濟南對周邊市乃至沿黃和中原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一個以濟南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等6個城市在內的“1+6”都市圈。這個都市圈南承滬寧、北接津京、東接半島、西起黃河中下游,總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人口3300余萬,地區年生產總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強,風景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其實,7市地緣相連,人文互融,產業對接早已存在。”濟南市經委巡視員閻世春說,“比如重汽的活塞來自濱州,車橋近1/3來自萊蕪。濟南維爾康肉制品用的豬養在聊城。”旅游業方面7市聯系也很緊密。據介紹,聊城的游客三分之一來自濟南,萊蕪房干九龍大峽谷的游客一半來自濟南,泰安接待的游客有近40%來自省會城市群經濟圈。
而打通基礎設施的瓶頸,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至關重要,城際鐵路建設意義重大。山東財經大學(籌)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志元,一直致力于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等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他說:“長時間來,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之所以推進緩慢,關鍵就是缺乏一個契機。京滬高鐵的貫通就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全面構建的千載難逢契機。”京滬高鐵同時連接了環渤海、長三角兩大經濟區,濟南與京滬的時空距離納入了3小時經濟圈之內。同時,建設“藍黃”兩區戰略、重點支持沂蒙老區等幾大戰略和政策的實施,全省大部分市都迎來國家或省級層面重大戰略實施的發展機遇。這種形勢下,推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期望能夠盡快啟動城際鐵路的建設,并加強交通建設,實現區內半小時通達,把周邊的城市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省人大代表,濟南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楊魯豫說,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強與周邊幾個城市的聯系和交流,濟南市要起到帶頭作用。希望加大領導組織的力度,就像實施省里的一些重大戰略一樣,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加強戰略性研究,實現優勢互補。楊魯豫表示,下一步工作重點是,統籌考慮如何實現重大基礎設施在城市間共享。
凸顯濟南的“中心”地位
按現在的“1+6”方案,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內的城市經濟各具特色,有較大的整合、對接及合作空間。濟南是該城市群的“中心”,其他城市也各有優勢:淄博有以石化、醫藥、新材料為主導的專業化制造業;濱州有紡織等過百億元企業數家,民營經濟發展迅速;聊城機械制造、醫藥等有多家行業“冠軍”;德州的造紙、化工、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特色;萊蕪有鋼鐵、服裝、食品加工、旅游和特色農業……
張志元說,經濟發展已經由區域化競爭,代替了原來的行政主體的競爭。但在他看來,濟南市作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核心城市,經濟總量發展水平還有待提升,產業結構和產業升級步伐也有待加快,“濟南理應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和吸納作用,但從目前來看,這兩種作用還需強化。”
“因此,關鍵是‘樹心’‘強心’的問題,只有‘心臟’功能更強大,帶動和吸納能力才能更強。”張志元認為,濟南市要通過“外拓空間、內優布局、做強產業、提升功能”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
“京滬高鐵兩端沿線經濟呈現出‘啞鈴式’經濟格局。這種格局要求盡快填補中間經濟凹地。而在京滬高鐵的中間地段,濟南當仁不讓地成為京滬高鐵經濟帶中部的支撐點。”省政協委員、山東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侯風云認為,京滬高鐵沿線目前是中國經濟發展勢力最為活躍的地區,濟南應在京滬這兩個經濟圈發展中,選準特有的優勢產業,進一步加以發展,同時承接兩個經濟圈轉移出的產業。如將大型物流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的“據點”放在土地、人力等更為優惠的濟南,將會帶來更大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