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學校擬取消三好生 官方稱鼓勵降低功利導向
時間:2012-02-15 11:07:58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賈曉燕
新學期到來,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傳來消息:本學期擬取消沿用數十年的三好學生評選制度,用“10+N+1”的新評價標準取而代之。該校期望以此擺脫評選三好生的條條框框,使評獎評優更加公平、公正。記者昨日獲悉,該校目前正在討論具體實施方案,即將送西城區教委審批。
在實驗二小校長李烈看來,三好學生評選雖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從目前操作情況看弊大于利。三好學生評選往往有比例限制,例如評選比例是30%,那是不
是說只有三成學生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其他七成學生不是?這無疑過早給孩子貼上好學生與壞學生的標簽,與教育方針相悖,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此外,由于
和“小升初”等實際利益掛鉤,三好學生評選明顯變味,評選出來的學生水平良莠不齊。
為改變這種現狀,近兩年,實驗二小已在校內進行改
革,即評選三好學生時不設比例限制,只有條件限制。孩子們很努力,一個班中,多數孩子能被評為三好學生。如此又出現新問題,少數沒有被評上三好的學生,心
理壓力過大。于是,李烈決定再進一步,她在年初舉行的市人代會上提出“取消三好生評選”的建議,并將向西城區教委申報試點。
代替“三
好學生”的新標準是“10+N+1”。據介紹,“10”是指人們認為的比較美好的道德,比如愛心、愛國、誠信、合作、樂于助人等,鼓勵孩子全面發展。
“N”指獲得區級以上科技、文體等獎項。“1”指孩子的專長或特長,激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優勢。實驗二小還考慮了新標準與“小升初”推優的銜接,例如推優
時,“10”的部分一個獎項算1分,“N”的部分算2分,育愛杯和小錢學森獎也會加分。這樣,更能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表現,同時推優標準也將越發公平、公
正。
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社會關注。家長們高興之余又不免擔心:三好學生是“小升初”推優的重要指標,一旦取消,如何推優?如何與市、
區教委下達給學校的三好學生指標對接?中學是否能夠承認這一評價標準?也有部分老師擔憂,這種方式會不會傷害孩子的利益和積極性。業內專家猜測,實驗二小
只是改變了校內評價標準,按照這個標準排出名次,對接區三好和市三好的名額并不困難。
也有市民對“10+N+1”的標準提出質疑,認為以往“三好生”評選并沒有特別對學生獲得的獎項以及是否有特長進行要求,而“10+N+1”卻明確了這些門檻,“這不是比‘三好生’條框還多嗎?”市民小劉說。
昨天,西城區教委有關人士稱,目前尚未看到相關方案,不便表態。至于今后是否會推廣這一做法也將持謹慎態度。不過,該區部分老師認為,現有的三好學生評選制度確實已不能科學評價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有一種形式可以代替,更科學、更全面地評價學生,也未嘗不是好事。
各方觀點
正方:
網友“木棉花開的樹下”:孩子能否評上三好生,很大程度上跟成績好壞有關,很少跟孩子的綜合素質聯系起來。希望給實驗二小一個機會試試。
網友“青春鳴蟬”: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發揮他們的特長,不能讓三好學生成為評定孩子好壞的標準,更不能成為個別教師手中的特權。
網友“Sha-妞”:一次兩次沒選上,對孩子的打擊很大,如果過年家里親戚又用這個來攀比,給孩子的打擊更大。
反方:
網友“Sherry-蹭蹭同學”:小學的時候最驕傲的就是被評上“三好學生”,家長會特高興,自己當時也是特自豪。小孩子多鼓勵鼓勵挺好的,有利于培養自信心。
網友“馬小蛇-1215”:少了一個三好學生又會多出些別的七七八八獎項,該改變的是不要給小學生那么大壓力。
網友“躍進號”:取消三好學生不是決定性因素,重要的是要注重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改變教育機構和人的思想以及教學方式。
現狀
變了味兒的三好生評選
“現在評選三好學生已經變了味兒,如果能取消,我非常贊成。”聽說實驗二小的新舉措,一位從事德育工作13年的小學老師對記者說。
今年70歲的任先生回憶,他上小學時評三好學生,名額非常少,一個年級也就有兩三個。“雖然那時大都由老師指定,但我們沒感覺不公平,因為評出來的學生無論學習成績還是參與社會活動,都是公認的優秀學生。”
而今,學校評三好生,學生民主投票,學校尊重評選結果。但學生選出的往往不是各方面都突出的優秀學生,反而是按“人緣”選人。很多被評上的學生能力一
般,特長不突出,甚至思想道德方面也不是最好,但就是和同學關系好。一些承擔班級工作的學生干部雖然能力突出,但往往因為得罪過同學,最終落選。
按照現行政策,三好學生稱號是“小升初”推優的一項硬指標,因為與升學掛鉤,家長和學生特別看重,功利色彩愈發濃厚。部分學校的老師,一到評三好時,就
特別緊張。“學校肯定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但名額有限,總會有學生落選,一些家長不理解,大吵大鬧地指責學校暗箱操作,學校和老師都非常委屈。”
更糟糕的是,一些孩子受家長影響,甚至“賄選”三好生,比如請同學吃飯、送個小禮物,有的學生甚至會明說:“你們選我吧,不要選某某。”老師雖然不贊成,但也不好管,“同學之間送巧克力,我們也不能禁止呀。”
專家說法
三好生評選不該輕易言棄
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謝春風博士認為,三好生評選制度實行了幾十年,體現了國家的教育方針,較好地促進我國中小學生健康發展,不該輕易否定。何況三
好生評選也并非單是教育問題,而是和現有許多政策相聯系,十分復雜,改變和突破都很難。“客觀地評價,取消三好生評選制度是有局限性的,我只能稱其為校內
評價方式的改變,因為將來優秀學生的出口還需要對應市三好、區三好。為學生創造寬松、健康的教育氛圍才是關鍵,這需要教育制度的根本變革。”
他分析,實驗二小的舉措之所以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多元價值觀,社會需求日趨多樣化,人們的思想覺悟也有所提高,對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緩慢、現行教育制度滯后于社會發展等問題更加關注。
“三好生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與升學掛鉤,功利色彩漸重。特別是現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人們對名校的需求又極其旺盛,這才使三好生評選變了味兒。”
對于實驗二小的嘗試,謝春風仍給予鼓勵和支持。他說,實驗二小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參與到評獎過程中來,給更多孩子成長、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會成功和價值。
名詞解釋
三好學生
三好學生評選始于1954年,“三好”的概念為“學習好,身體好,品德好”,是由毛主席提出的“學習好,身體好,工作好”衍生而來的。目前,三好學生這一稱號分為校級、區級和市級。
校級三好生規格最低,每學期評一次,有的學校會將其比例設定在15%左右,有的學校則根本沒有限制比例。
區級三好生要在校級三好生中產生,一年評一次,各區縣教委給學校的名額比例定在20%至25%之間。
市級三好生的規格最高,只有連續三年獲得區級三好生稱號的學生才有資格獲此殊榮。通常,一所學校市級三好生的比例為5%左右。
官方回應
降低功利性導向
市教委有關人士稱,目前已意識到三好生評選中存在的問題,今后,將開展綜合性研究,鼓勵學校降低功利性導向,盡可能避免在評選中出現偏差。
其實,早在2009年,本市就已開始調整三好生的評價標準。當年9月,本市正式實施新修訂的市級“三好學生”評選辦法,明確要求,中小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不能達到優秀等級,不能參評市級三好學生。
此外,除“三好”外,還增加了公德意識、環境保護、心理健康、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等要求。
但新標準剛剛實施了半年,就由于不少中小學的“尖子生”體質健康很難達優,市教委無奈下調標準,將市三好學生“身體好”標準下降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