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加大對三農投入的題中之義
導讀: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經濟之聲推出中央一號文件系列評論《九論“三農”》第四篇:如何撬動為“三農”輸血的金融杠桿?
中廣網北京2月14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在今年以農業科技創新為關鍵詞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繼續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被擺在第一要務,這其中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加大投入的題中應有之義。>>>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
從2004年至今,農村金融問題出現在了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從未有過間斷。從最初的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投入,再到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金融服務現代農業的輸血功能,是中央政策的一個重要導向。
然而,盡管政策頻頻使出重拳,農村金融的發展還是存在瓶頸。金融機構厭農、棄農的傾向仍然沒有改變,一些新型金融機構一旦有條件就 開始尋求農轉非;跟商業銀行無法充分滿足三農的金融需求相比,農村高利貸等地下金融盛行,干擾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當下農村金融需要加快發展, 但商業銀行在不斷逃離,這個矛盾始終制約著農村金融的發展,讓農村經濟處于失血狀態。
在過去多年農村金融改革的基礎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加大投入,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能否緩解農村金融發展的難題呢?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人慶帶來評論。
農村金融發展遇瓶頸 城鄉二元結構成阻礙
主持人: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到2020年,僅僅新農村建設就需要新增資金15萬億元,因此有觀點說,亟需推動農村金融的發展,以改善農村經濟失血的現狀。但現實難題是,農村金融面臨著一些難以破除的瓶頸,現在我們的農村金融發展都遇到了哪些問題呢?
李人慶:農村金融發展的瓶頸從根本上講還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由于工農產業發展特征的差異以及在產權制度上環境的差異,這都使得商業金融在城鄉之 間會選擇發展城市金融而不是農村金融,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正是因為存在城鄉二元制度,更應該發展符合農村金融需求和特點的農村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而不 應該簡單的用金融市場化改革或銀行的商業化來排斥發展多元主體的農村金融。
金融體制滯后系阻礙發展深層根源
李人慶指出,農村發展不足的深層次根源還在于我們的金融體制滯后,監管體制和觀念認識層次低,監管能力差。解決農村金融問題正如三農問題一樣, 并不能僅僅從農村金融本身找解決辦法,需要在金融制度改革、金融監管理念更新以及三農制度如農民財產權、保險體制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入手。如果不能深刻的反 思和盡早及時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將極大影響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不能解決農村發展的金融困境,不能扭轉市場條件下金融體系制度成對農村、農民的 一種剝奪,這個問題將更加嚴重,將進一步擴大和扭曲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問題,影響中國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李人慶說,要從戰略性的高度來認識農村金融體制和農村金融改革問題。簡單做一個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金融作為一種經濟的發展血液和命脈,掌握金 融資本多少就意味著資源掌控多少,意味著資產的多少。近些年來從絕對量而言農村金融是發展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與城市金融比,它實際是萎縮了。簡單比較 一下,城市居民買房可以貸款,農村居民建房卻只能自己積累,因為房屋本身并不能為農民提供抵押,就可知城鄉之間存在的金融供給制度上的巨大差異。
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制約“三農”發展 致城鄉間差距拉大
李人慶表示,農村金融是凈流出的狀態,農業、農民、農村始終存在著融資難、貸款難等一系列資金短缺問題,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問題始終制約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的改善。金融制度是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體制制度性原因之一。
伴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城市居民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的的確確獲得了巨大財產性收入,但是農村居民因缺乏產權制度,仍處于無財產權的地位或者有物產而無資產的狀況,如果把財產和資產算進去,城鄉之間的差距要比收入差距大很多。
這些農村產權和金融制度改革的滯后是近些年來城鄉之間擴大的重要制度原因。
民間資本成農村金融“主力部隊”解決制度性歧視
主持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當中還提到,發展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去年我們看到民間借貸風波可以說很激烈, 而且游資炒作農產品像大蒜、綠豆等等炒出了泡沫,因此從現實情況看來,民間資本能不能對三農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對政策的引導和規范是一個考驗,怎么來鼓勵 和引導民間資本來進入農村金融呢?
李人慶:實際上制約中國農村金融最核心的問題是金融制度、監管整體上存在著對農村金融的一個制度性的歧視,就是把適用于城市工業的金融制度,用 在本身就存在著巨大制度缺陷的農業農村上。整個金融制度在農村金融的壟斷和傲慢,無視農民和農村的金融需求,不僅不進行市場機制化改革,而且使國家壟斷商 業金融進入農村,也不準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實際上目前農村金融大多是依靠民間金融來支撐的,很多調查表明實際上農村金融60%、70%更高的時候是民間金 融支撐農村金融,只不過是在地下或者水下。
整個金融體制、金融供給主體單一,金融形式單一,金融抑制和利率控制,整個國有體制和金融短缺下的金融監控存在著一系列問題,要建立符合農村發展金融制度就需要建立多元化、多主體、多形式并舉,有效的進行政策扶持和制度供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金融問題。
對于農村金融發展這一議題,山東省人大代表郭躍進說,隨著縣域國有商業銀行營業網點的收縮和信貸功能的萎縮,在農村吸收的資金通過上存上級行源 源不斷地流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以山東沂水縣為例,全縣五分之一的存款余額流出縣境,其中流出資金的60%來源于農村,轉向了非農業方面的投資。另 外,部分從農村起步發展壯大的農戶及經濟組織逐漸進入城市,將資產和資金也帶離農村。
國家新政學院學報的觀點認為,安徽省鳳陽縣在探索農戶資金互助社發展時,嘗試了與信用社合作的兩種模式,降低了農民貸款的門檻。一是由信用社委 托互助社向農戶貸款,將原來由一對一分散服務農戶改為集中服務互助社,再由互助社服務社員,從而大大節約了交易成本;二是由互助社將社員股本金作為風險擔 保金存入信用社,信用社根據股本金大小確定對互助社的信貸額度,如果出現呆賬、壞賬,則由股本金承擔風險,激勵了互助社內部約束機制和信用機制的形成。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的研究員指出,外國銀行目前只是積極爭取中國城市地區的投資機會,對貧窮的農村地區不感興趣。發展農村金融最好的辦法是打開市場,讓民間資本進入,因為他們更了解基層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