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資助學不能與入學資格掛鉤,擇校生和家長的信息都要在網上公布,將擇校率控制在5%以內……昨天,浙江省教育廳對治理中小學擇校亂收費祭出重 拳,引起了家長們的廣泛共鳴,甚至被人稱為史上最強的控制擇校舉措。這幾年,包括本市在內的各地教育部門都在不斷推出針對擇校的治理措施,讓人又愛又恨的 擇校現象,是否真能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說起擇校,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愛它,因為孩子由此才能進重點名校讀書;有人恨它,因為教育公平的原則無法貫徹,只能眼看著“拼爹”成了個 別人升學的捷徑。客觀來講,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擇校熱,是特定時期的產物。當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之后,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可是,優質的 中小學資源十分有限,而且集中在傳統的發達片區。“僧多粥少”的現實之下,跨區跨片或者成績不夠沒關系、交錢就能降分錄取,擇校這個“創新”的招生制度由 此誕生。
為了讓孩子讀個好學校,家長們各顯神通,要么帶孩子上奧數班、特長班,希望小升初時能加分,要么花高價買學區房,只為一個重點學校片區的戶口。只要能進好學校,贊助費、擇校費、寄宿費,不管什么名義的亂收費,家長們都只能咬牙交錢。
可是,擇校熱的背后,是對義務教育公平原則的違背。而名校從師資到生源的優勢集中,也讓薄弱校與其差距越拉越大,“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惡性循環,只能是讓家長更加義無反顧地擇校。
為此,隨著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的實施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各地教育部門紛紛出招破解擇校難。此次浙江教育廳對擇 校亂收費出臺的眾多舉措,比如捐資助學不能與入學資格掛鉤,擇校生的個人信息(包括學生姓名、出生年月、家長姓名、戶籍關系、家庭地址等)要在教育信息網 上公布等,招招都針對擇校過程中的“軟肋”下手,一針見血。
今后,有錢的家長想給學校捐錢換個升學指標,這條路是被堵死了。有關系的家長想通過托人情、批條子進名校,對個人信息網上公示就不得不忌憚。
不過,通過陽光招生的方式來對擇校亂收費說不,只是逼退擇校熱的第一步。真正破解擇校難題,讓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才是根本之計。隨著城市化程 度的提高,人們的居住半徑也日益擴大。而教育、醫療、商業等資源則過于集中在傳統的城市中心。如果能把百姓最關注的這幾大資源在城市整體布局規劃上均衡配 置,人們擇校的動力自然會小很多。試想,如果家門口就有南開耀華,哪個家長不愿意讓孩子走路去上學,誰希望每天浪費一兩個小時專門來接送孩子?
當然,新學校不是一天能建成的,薄弱校也不是一兩年就能向名校看齊的,所以,教育部門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師資的均衡。名校之所以成名校,名 師是資本之一。所以,要讓過于集中在一些名校的名師流動起來,讓他們能在薄弱學校傳道授業。同時,財政投入也不能偏向名校,反而應加大對薄弱校的支持力 度,這樣學校才能慢慢贏得家長的關注和認可。此外,在招生時,把現有優質學校的名額平均分配到區域內的中小學,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升入名校,也是吸引家長 放棄擇校的良方。
化解擇校難,少不了的是教育部門的決心。但是,只有決心還不夠,消滅擇校還需要教育體制的全面改革。日漸進入“深水區”的教改,也許會步步驚心,也需要步步為營,但只要不忘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終究會一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