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靜安區(qū)延安中路徐志摩故居已被拆遷,只留下弄堂口的銘牌。
京劇“四大名旦”荀慧生故居已被拆。
梁思成夫婦位于北京東城區(qū)北總布胡同故居,是1930年代北平文化界人士重要聚會場所,如今被遷除已成廢墟。
名人故居,在世界各國都是一種文化標志和寶貴遺產。日前北京東城區(qū)總布胡同內的“梁林故居”突遭拆除,幾成瓦礫,引發(fā)公眾強烈關注。據2011年底國家 文物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當中,新發(fā)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為536001處,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 失,在經濟利益的背后,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鐫刻著一個民族文化記憶和精神靈魂的名人故居保護舉步維艱。
北京東城區(qū)北總布胡同內的梁思 成、林徽因故居日前突遭拆除,幾成瓦礫,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沒想到當年林徽因竭盡全力保護北京城墻時所說的話,無意中卻成為了“梁林故居”今日慘遭 “維修性拆除”命運的注腳:“你們現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們后悔了,想再蓋,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
“太太的客廳”隨風而逝
梁思成、林徽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者、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中國建筑設計的國家獎就被命名為“梁思成獎”。
1931年到1937年間,梁林二人住在北京東城區(qū)北總布胡同———當時門牌號為3號的院子里。梁氏夫婦愛好廣泛,性格開朗友好,梁家漸成了京城文化圈人士開懷聚會之所,哲學家金岳霖(微博)、作家沈從文和蕭乾、民主人士張奚若、國際問題專家錢端升、經濟學家陳岱孫、社會學家陶孟和等都是這里的常客。“太太的客廳”成為1930年代北平有名的文化沙龍。
冰心曾在短篇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中這樣描繪這座文化名人的會客廳:“我們的太太自己以為,她的客人們也以為她是當時當地的一個“沙龍”的主人。當時 當地的藝術家,詩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閑的下午,想喝一杯濃茶,或咖啡,想抽幾根好煙,想坐坐溫軟的沙發(fā),想見見朋友,想有一個明眸皓齒能說會道的人 兒,陪著他們談笑,便不需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車,把自己送到我們太太的客廳里來。在這里,各人都能夠得到他們所向往的一切。”
在此居住的7年時間,是梁林夫婦對中國建筑史及文物保護做出重要貢獻的時期。其間二人多次赴外地考察古建筑,發(fā)現了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橋———河北趙縣的隋代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筑———山西應縣的遼代佛宮寺木塔……
梁思成曾說:“拆掉一座城樓,就像割掉我的一塊肉;扒掉一段城墻,就像剝掉我的一層皮!”他和林徽因一生沒有屬于自己的房產。如今即便是租住的房子也未能留存下來。
名人故居 強拆風波不斷
更值得擔憂的是,“梁林故居”的強拆并不是個案。查詢相關資料可以發(fā)現,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全國范圍內不包括 港、澳、臺地區(qū),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766722處。其中,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當中,新發(fā)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為536001處,約4.4 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而北京地區(qū)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消失的不可移動文物已經高達969處。
統(tǒng)計表明,北京近1/3名人故居已被 拆除。針對北京市普遍存在的名人故居缺乏有效普查和保護的現狀,早在2005年,北京市政協就曾調研4個舊城區(qū)的308處名人故居,并通過了《北京名人故 居保護與利用工作的建議案》。建議案顯示,由于騰退搬遷、整修建筑等成本很高,維護資金缺乏,有189戶暫未列入文物保護項目, 其中97戶已被拆除,像恭王府、梅蘭芳故居、宋慶齡故居這樣得到妥善維護的名人故居屬于鳳毛麟角,而淪落成大雜院是多數名人故居普遍的命運。而且,這些年 因古建筑和名人故居保護問題引起的風波不斷,人們眼看著林白水故居、趙蘿蕤與其父親長住過的四合院遭遇危機,都曾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但最終都被粗野的推 土機連骨帶肉全吞噬了。
上海靜安區(qū)的徐志摩舊居,是一幢三層樓的新式里弄。徐志摩和陸小曼在那里寫出了《愛眉小札》、《媚軒瑣記》和 《小曼日記》等。但是原址已經被拆遷,現在只能在這一弄堂口掛個銘牌,作個記號。2003年,北京察院胡同23號,已有200多年歷史,著名詩詞學者葉嘉 瑩家族私宅被推土機鏟平。2005年,孟端胡同45號,曾被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稱作四合院“上上品”的清代果郡王府遭連夜“遷建”。2007年,北京宣 南古城區(qū)的名人故居在拆建中大量消失,京劇“四大名旦”荀慧生故居、京劇“四小名旦”張君秋的故居、奚嘯伯的故居、明代謝枋得祠等都未能逃此劫難。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民眾不得不面臨這種現實:城市的日新月異與老建筑的拆遷如影隨形,名人故居越
來越面臨著與城市擴張難以調和的矛盾。各地文物被毀、遺跡被拆的事件屢見不鮮,全國一大批文物建筑、歷史遺存被“保護”得面目全非。
名人故居保護的價值與無奈
2011年12月3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北總布胡同“梁林故居”已被列入新發(fā)現文物項目,也被北京市東城區(qū)文化委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但它的“不可移動文物”的身份,依然逃不掉被拆的悲劇。
是什么摧毀了已被認定為文物的“梁林故居”?文物保護背后有多少無奈?眾所周知,對歷史文化古跡的最好保護是堅持“三原”原則:原物、原址、原狀。但現 實中,以“開發(fā)保護”之名擅自改建、整飭、位移、拆遷文物建筑等的現象卻大行其道。名人故居得不到有效保護的關鍵在哪里?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覺得,是 公眾缺乏對故居價值的認識,以及立法不健全和執(zhí)法力度不夠的問題。文保專家舒乙先生曾提出,用掛紀念牌的方式保護名人故居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這在外 國也是常見的做法。
歐美一些國家的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教堂、古建筑是不允許隨便動的,釘一個釘子都要申報、要審批。因此,教堂、古建筑、美術館才能夠保存得那么完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去看、去欣賞、去贊美,包括文藝復興前后,十一世紀的都有。
一幢幢百年乃至千年建筑的轟然倒塌,是一頁頁特殊歷史文化信息的無奈沉淪。一座城市是一點一滴漸漸形成的,文物古建筑是歷史的見證物,是文化永久積淀的 作品,肆意拆毀就意味著對歷史的抹殺,對文化的忽略。以名人故居為例,這些故居大部分位于老城區(qū)內,除了建筑本身的價值,更是一座城市歷史文明的微型樣本 與精神魂魄所在,其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莫不承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內涵與記憶,是后人追索名人信息與時代風貌的重要憑證。
著名建筑評論家方振寧曾提到,“梁林故居”對于后人來說,是勾起歷史記憶的場所,強拆它,如同一次對精神的虐殺。
名人故居保護文化之殤
羅哲文先生在其擔綱主編的《永訣的建筑》的序言里說:“有人把建筑稱之為‘石頭的史書’、‘凝固的樂章’等等,……然而,歷史的車輪總是一樣的無情,不僅碾碎了如梭的歲月,也碾碎了許許多多‘石頭的史書’。許許多多珍貴的古建筑在人為破壞之下,頃刻之間化為了灰燼。”
如今,透過名人故居的當代命運,我們似乎看到更多文化遺存保護的局限和迫切。隨著舊城改造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何保護好包括名人故居在內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嚴峻問題。
回到梁林故居,之前曾有相關報道談到此處不是梁林故居,暗含的意義是若非梁林故居,就不應該保護,其實它是不是故居并不重要,我們很多所謂的名人住處, 全國各地不計其數,其實房產所有權是不是他的并不重要。我們所指的是文化精神,小而言之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中國建筑史上,對中國古建筑、古文物的保護做 的貢獻是任何人都不能比的。
名人故居對一座城市意味著什么?那些普普通通或是狹小簡陋的空間里,留下的是影響世人的精神與時代審美。梁 思成的學生、古建筑專家羅哲文說過:“名人故居不是一個普通的宅子,那是文物。梁林故居不是說里面住過梁思成和林徽因才不能拆,而是因為他們曾在那里做出 過不朽貢獻。”在羅哲文看來,一個古建筑里面有很多不顯眼的細節(jié),有太多東西值得細細品味,而故居的保護要和它的歷史結合起來。
此次梁 林故居被毀事件,以及之前諸多大大小小的文物建筑、歷史遺存被“保護”得面目全非的事件,折射出的是對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憂思。包括名人故居 在內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著我們民族的內在精神氣質,任何一種對文化遺產的破壞,拆的是房子,毀的卻是文化,都是沉痛的文 化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