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不動搖
時間:2012-02-06 11:32:01
來源:德州日報 作者:手機看新聞
吳翠云同志在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所作的報告提出“集中精力加快經濟發展”,指出“德州所處的歷史階段,決定了我們必須集中一切力量、聚集各種要素抓發
展,在全面轉型、壯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上創新圖強,加快趕超步伐”。這為我們今后工作中突出什么、圍繞什么指明了方向。
旗幟鮮明地把經濟發展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
用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分析,德州市處于經濟發展的中期階段的中前期,其主要特征是經濟快速持續增長,其主要任務是快速提升經濟總量及人均數值。用工業化理
論分析,德州市已經進入于工業化中期階段,處于工業化的關鍵時期,其主要任務是快速推進工業化。橫向比較,德州市屬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欠發達地市,相比
同區域城市經濟相對落后,經濟總量不足和人均數量較低是主要問題。從德州市經濟社會的矛盾看,其主要矛盾是居民對快速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需要和經濟發展相
對滯后的矛盾。從德州市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和各項事業看,其發展水平和矛盾的解決最終都取決于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因此,要旗幟鮮明地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部工
作的中心,毫不遲疑地促進經濟總量的提升,在經濟總量提升中提高發展的質量,在經濟發展中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把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產業體系的重點
制造業是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和經濟轉型的基礎,是就業的主要渠道和區域競爭力的集中體現。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
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它依附于制造業企業而存在,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
資本引入制造業,是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是德州提出的“10+3”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體部分。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德州市的
發展優勢在于兩個方面:區位交通優勢;人口數量和質量決定的人力資源優勢。在明清時期,利用這兩個優勢,德州市成為全國前30位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德州要
再現輝煌也必須發揮這兩個優勢。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為中心的產業體系最能使這兩個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把加快城市化進程作為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
工業化是指一個區域內,工業逐步取代農業成為經濟的主體,同時,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城市化是指一個區域,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
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因此,城市化和工業化是同一個經濟社會過程的兩個方面。工業化導致了城市化,城市化又促進了工業
化的推進。經濟發展史證明,城市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德州市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進入一個快速推進階段,二者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效應開始顯
現。 “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村人口及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數量相對土地等農業資源過于龐大,導致農業經營單位達不達經濟規模,從而農業經營方式無法現代化。
城鄉一體化的核心是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福利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均等化。城市化過程中勞動力和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城鄉一
體化創造了條件。
通過不斷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
《報告》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
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建成創新型城市和人才強市。 ”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加快教育和科技(包括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加創
新能力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途徑。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和創新的平臺。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政府部門、社會機構都能成為創新平臺。有
四個較為緊迫的方向:提高企業和政府的研發投入;以建成德州大學為重點加強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以新黨校建設為契機建立統一的綜合性干部培訓機
構,實現干部培訓的規模經濟效應;建立政府決策專家論證和咨詢制度。
通過加快改革開放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報
告》提出“改革開放是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德州市要實現跨越發展的目標,必須推動改革開放。改革是分階段進行的。當前,改革的內容主要是改
革行政體系中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部分。改革目的是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開放是對德州市以外的地區全面開放,既包括國內也包括國外,既包括鄰近區域也包括東
南、西南、西北和東北等較遠地區。對外開放的目的是通過開放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和強化德州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