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北京,沿用半個多世紀的“五好家庭”稱謂,已經悄然更名為“和諧家庭”。由此衍生而出的家庭和諧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引發了社會關注,特別是“家有藏書量300冊以上”“經常有旅游、聚餐、購物”等標準,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所在。
家庭和諧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一經披露,頓時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認為,相關指標太物質化,有嫌貧愛富之嫌,“窮人是不是就不能評了?”這種擔憂有其合理性,
比如,對不少工薪階層來說,“經常有旅游、聚餐、購物等家庭活動”,確實有點困難,再說即便常旅游、常聚餐、常購物,也不意味著家庭就和諧。
值得提及的是,面對網友質疑,北京市婦聯并沒有回避,而是及時作出回應稱,評選“和諧家庭”有5項硬標準,被質疑的標準只作為參考來指導基層工作。并表示,“指標體系的修訂工作今年就會啟動” 。而
記者調查也發現,已當選的家庭各具特色,并非一味強調經濟條件,既有長期贍養老人的,也有四世同堂其樂融融的,既有20年如一日資助貧困學生的,也利用自身特長熱衷公益活動的……其中不乏普通農戶,也有工薪家庭,還有書香門第。
平息公共質疑的最好方式就是及時回應,回應才能改變信息不對稱,呈現出不為人知的真相,從而廓清公眾的疑問。從反饋看,不少網友理解了北京市婦聯的解釋。而“指標體系的修訂工作今年就會啟動”,告訴大家指標體系不會一成不變。
家庭和諧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確實應該與時俱進。一把尺子量不出萬千氣象,一套評價指標體系也難以評價所有的家庭。應因地制宜,根據每個城市、每個地區的
特點進行評價,而且還應該及時調整。正所謂“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50年前的家庭評選與30年前的家庭評選顯然不一樣,30年前的家庭評選
與今天的家庭評選也會有所差異。現在是價值多元時代,應充分保留良好的評選標準,還應該尊重不同家庭的價值選擇。
“有一千個讀者,就
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和諧家庭”并無固定標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一個家庭是否和諧,家庭成員最有發言權,在別人看來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一
些清貧家庭,夫妻相濡以沫,充滿溫馨。因此,相關部門在啟動家庭和諧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時,不妨廣征民意,聽聽老百姓是怎么看、怎么想的,既要問一問專家學
者,也要問一問具體的家庭,尤其那些普通農戶、工薪家庭。
當然,沒有當選“和諧家庭”的家庭并不意味著不和諧,統計顯示,北京市約有
524.9萬戶家庭,而北京每兩年評選一次“和諧家庭”,每次評選200個家庭。正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認為,家庭是否和諧不是評出來的,應該是
回過頭來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人的和諧與否應該是心的溝通。
俗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家庭和諧、和睦、和和美美,是每個人的美好愿望。建立和諧家庭的評價指標體系,正是為了“以評促創”,期待每個家庭都能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