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道德狀況引起了普遍的關注。“老人倒地無人攙扶”、“地溝油”、“瘦肉精”等事件的出現,使人們感到震驚。一時之間,眾說紛紜。一些同志認為,在看到存在嚴重問題的同時必須看到社會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以此來建立我們的信心,采取恰當的對策。一些同志認為,面對道德明顯的滑坡,非下猛藥不可。
從總體上看,大家都來關注道德建設,是一件好事。關注的人多了,普遍重視,辦法也會更多,道德建設的前景會更好。而且,無論人們的觀點如何分歧,但用以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標準卻大體上是一致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相吻合的。這說明客觀上存在相當廣泛共同的價值取向,這正是推動道德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堅實基礎。
在研究經濟問題的時候,我們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研究道德問題也一樣。但這種信心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放眼中國社會的實際,一方面我們看到廣大人民勤勞向善的風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熱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品德;另一方面也看到貪污腐敗、假冒偽劣、盜名欺世、見利害義等惡劣現象屢禁不止,在一些領域人情淡漠,道德失范。這都是事實。正確認識這些事實,需要進行科學分析。
道德作為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從來不是抽象的、固定不變的,也不是靠圣人或者政府的教化或者強制規定就能形成的。道德從人類社會的一定生產方式或經濟關系中產生出來并且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發展而發展。人們在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之下,經過長期的實踐磨合逐漸形成一系列符合社會發展的行為規范。一般來說,這種規范的最終形成并且為社會上大多數人接受和踐行,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在社會變動迅速時期尤其是這樣。一定的道德規范形成之后,對于現實的經濟關系和社會發展又可以起促進或者阻礙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和正在經歷著極其深刻的社會變動,這種變動的速度是驚人的。絕大部分人的生活從貧窮初步進入了小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向前發展。億萬農民進入城市成為市民和城市勞動者。人們的勞動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獲得信息的方式、居住方式、家庭結構和人們的需求都發生了和正在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不能不影響到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人們原來的道德規范,一部分被強化,一部分不適應,一部分顯得缺失,一些新的萌芽正在出現和成長。于是,在社會道德領域,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幅變動著的、帶有各種矛盾現象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