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一個新興濱海城市的夢想與行動
時間:2012-01-17 11:04:45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趙西法、李向濤、尹世恩、宋代元 

    案例概要: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全國范圍內重化產業布局加快向沿海靠港地區轉移,沿海城市普遍面臨港口岸線與生活岸線相互沖突的矛盾。嵐山作為一個新興臨海擁港城市,在臨港重化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沿海岸線資源用量大增,城市生活岸線受到擠壓。為此,嵐山區通過開展國際戰略咨詢,明確了嵐山的城市定位、功能布局,通過打造濱海城市公共空間“海上碑”景區(星河灣文化廣場),為市民營造了親水岸線;通過“多島海”城市綜合體規劃建設,為城市樹立了亮麗標桿;通過加快城市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和大規模舊城改造與城中村改造,城市的親和力、吸引力大大增強,開始了在重化產業區里建設宜居宜業海濱港城的完美蛻變。

一、樹立濱海宜居宜業城市的愿景

    嵐山區地處魯蘇兩省交界,南鄰江蘇省贛榆縣,西靠臨沂市莒南縣,北靠日照主城區,城區離主城區35公里,是一個新興臨港濱海城市,2004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嵐山區,是山東省最年輕的區縣,總面積759平方公里,人口42.6萬。境內安東衛建于明朝洪武年間(1384年),時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為北方沿海“四大名衛”之一。嵐山靠山面海、自然環境優良,建設一座美麗的濱海宜居城市一直是嵐山人的愿景。

(一)重化工業大潮下的嵐山

    擁有發展臨港重化工業獨特優勢的嵐山設區晚,城市建設滯后,是一座靠海不見海,見海不好看,眼看就要陷入重化工業圍困的濱海城市。隨著工業化的迅速推進,使產城關系、港城關系、港產關系矛盾重重,而各項規劃間的矛盾,更是地方政府必須面對的難題。

    2007年以來,面對城市與產業發展越來越不相協調的嚴峻形勢和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強烈的呼聲要求、更高期待,新一屆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認識到,經濟發展的再快,嵐山的大多數老百姓也不可能都去日照居住,嵐山才是廣大老百姓的生活家園。因此,新一屆區委、區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站位群眾”的觀點,決定從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努力在為人民群眾營造宜居生活環境中,贏得群眾的擁護支持。

    搞城市建設好的規劃是前提,必須有科學的城市規劃作引領。嵐山自1993年以來,共進行了三次總體規劃。但這些規劃彼此矛盾、缺少協調,更沒有把老百姓的居住生活等問題作為一個重點考慮在內,令區委、區政府無從依憑。

    難道嵐山就這樣一直在這種尷尬的境況中發展下去?“我們決不能讓嵐山寶貴的資源在我們手里浪費,決不能使嵐山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留下難以修復的遺憾”,嵐山區委書記高杰給出了回答。嵐山不但工業要發展,城市也要發展;不但要按照國家省市要求,加快發展臨港重化工業,而且要在重化工業區里建設濱海宜居城市。日照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要求市規劃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工作指導,幫助嵐山全力作好新一輪城市規劃修編工作。為此嵐山區委、區政府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探索。

(三)城市規劃國際咨詢

    區委、區政府決定從修訂完善城市規劃入手,開展一次嵐山產業園區及產城關系結構規劃國際戰略咨詢,請國際上的高手幫助研究產業、城市、港口三者之間的關系。2008年9月,嵐山區委、區政府委托深圳雅克蘭德設計有限公司具體組織國際咨詢。他們負責并最終從19家國際咨詢單位中確定了美國KSK、日本野村綜合研究院、英國ATKINS三家單位作為委托咨詢單位。

    2008年10月,《日照嵐山產業園區及產城關系結構規劃》國際咨詢答疑會舉行,區委書記高杰代表區委區政府專門抽出時間向各家咨詢機構介紹背景,明確提出:嵐山在日照市、魯南經濟帶甚至山東省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不但嵐山區重視,日照市政府及山東省政府也非常重視,這也是邀請國際公司參與咨詢的原因。嵐山要建設的不僅是濱海新城、產業新城,同時也是臨港新城。我們對嵐山的發展機會充滿期待,但是我們對整個魯南和自身經濟現狀的了解又使我們對發展的模式充滿疑慮,畢竟如此大規模的開發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也有大量的問題。本次國際咨詢要解決的不僅是產城關系,而是產業、城市、港口的三元空間協調關系,港口的基礎性、港城、港產之間的強烈互動關系。希望通過國際咨詢對我們的困惑給出一個明確答案,以更加宏觀的視野和更加開闊的思路幫助我們把握和達成“有遠見、可實施”的雙重目標,共同把嵐山建設的更加美好。

    各家機構經過近3個月的實地調查、分析,分別提出了對于嵐山整體定位,產業、港口和城市發展間的關系和各項規劃間矛盾協調的意見。

    2009年6月,召開了嵐山產業園區暨產城關系結構規劃國際咨詢成果匯報會。認為:嵐山未來總體發展定位,是理想的、宜居的、具備獨立發展能力的城市副中心,山東南部濱海產業新城及環渤海臨港生態產業示范區。產城關系方面,城市與產業用地要協調發展,產業園區的規模可以適當縮小,以取得和城區的協調,并且城市與產業一樣要有成長性,符合城市與產業發展的現實和規律。港城關系方面,城市和港口的分界必須明確清晰,交通也必須嚴格分開,在總體規劃中應體現交通立交及城市功能的穿越。港、產、城關系方面,港口、產業區、城區范圍明確分離,海岸線功能分區要明確劃分為生活岸線和產業岸線,產業岸線部分產業港和漁港要完全分離,產業港通過內部連接道路形成內部交通的一體化;臨港產業應該設置在港口附近,內陸型產業適于設置在靠近跨區域交通干線附近的內陸地區,其擴展方向是坪嵐鐵路西南側的內陸地區;城市發展用地從南部海濱沿著繡針河向西北部延伸,形成將來城市發展主軸線,中央商務商業區和行政商務區所處區域為城市主核心,濱海商業休閑區附近為南部城市副核心,內陸居住區中心位置為北部城市副中心,各功能區塊之間通過城市發展次軸線相連,將來的城市以主核心為基點向海岸和內陸地區拓展。 

    嵐山通過日照產業園區及產城關系結構規劃國際咨詢,明確了港口發展、產業布局及城市建設之間的相互關系,解決了發展方向與城市定位問題,各界對嵐山發展在認識上達成共識:即把嵐山建設成產業發達、生態和諧、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海濱港城。

二、曙光初照海上碑

    嵐山區委、區政府通過國際咨詢,明確了城市定位、產城關系等核心問題后,面對港口、工業園區對城市步步緊逼的包圍,如何迅速實現“城市突圍”,必須找到一個突破點。仔細分析嵐山城市發展現狀,區委、區政府把目光定格在了南部沿海岸線。

(一)嵐山海岸線的突圍

    南部沿海岸線具有打造濱海新城的條件,這一區域擁有以繡針河為中心的生態濕地,有安東衛古城,有6.5公里唯一南向的濱海岸線。這些都是打造濱海新城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且打造濱海新城有助于嵐山城市地位的提升,解決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建設的節奏和開發基礎;能夠集約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和濱海岸線資源,利用現有空間脈絡梳理對外交通及與老城區的空間聯系,創造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有助于創造場地內自成體系的景觀體系,實現建城區內居民生活、工作娛樂等多種行為環境的塑造,實現“濱海宜居組團”發展的空間目標和經濟目標。經過反復研究討論,嵐山區委、區政府秉持“把最美的地方留給群眾”的理念,最終決定打造一個東至金牛嶺路、西至繡針河、北至圣嵐路、南至海邊的一個濱海新城區,建設濱海8平方公里的“城市客廳”。

(二)海上碑“引爆”城市開發建設

    濱海城區的引爆點是在南向岸線最東端的海上碑,這段岸線是工業與城市生活相互爭奪的最前沿。海上碑位于嵐山南側海岸,以海邊天然巨石為碑身鑿琢而成,始刻于清順治乙酉年間(1645年),有明、清時期名人所書刻的五幅碑文,為蘇京、閻毓秀等歷代名人題書。海上碑是我國北方千里海疆難得一見的名勝古跡,被譽為“萬里海疆第一碑”,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立在碑石上,可遠眺千帆競發,海鷗翔集,蓋為一方奇觀。

    嵐山區委、區政府決定以海上碑作為打造嵐山濱海城市的一個起爆點,除了海上碑具有較高的人文歷史、嵐山民俗風情價值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海上碑與東側嵐山港相鄰,以海上碑為起點打造濱海生活岸線,可以遏制工業岸線西擴,保護好嵐山僅有的南向海岸線。

    海上碑景區建設為嵐山老百姓留了一塊親水看海的生活休閑岸線,打破長期以來“臨海不見海,見海不好看”的局面,為建設濱海新城走好第一步。

(三)龍王廟的去留

    海上碑北側,有一座龍王廟(又叫海神廟),始建于元代,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安東衛鄉紳王瑾和眾百姓重建。廟西有戲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六月十三、六月十九連唱三天大戲,祈求海上豐收。在當地,漁船出海前,船工都要來拜一下龍王,祈求一帆風順,滿載而歸。

1、龍王廟的去留決策

    現狀的龍王廟,無論風格還是質量都很一般,且掩于荒草、失于修繕、呈破敗之象。客座雅克蘭德設計公司的日本規劃大師橫松宗治先生和總監吳文媛女士認為龍王廟的價值不在于建筑本身,而是嵐山老百姓漁俗傳統與歷史的一個見證,力主把龍王廟保留下來。經過多次討論,實地征求當地漁民的意見,最后嵐山區決定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龍王廟按原有風格進行修繕。

2、龍王廟的重新修繕

    2008年5月,龍王廟重新修繕。工程開工后,在當地漁民中引起強烈反響,紛紛鳴放鞭炮以示慶賀。修繕過程中當地的百姓,主動幫助施工隊伍維持周邊秩序。龍王廟修繕完工后,老百姓對龍王廟的保留及修繕表示贊賞,龍王廟看護者老王發自肺腑地說“這真是黨委、政府為我們老百姓辦的一件大好事”。一些在外旅居多年的嵐山人回到嵐山,讓他們最為感動的是龍王廟還是原來的龍王廟,海上碑還是原來的海上碑,變化了的是周邊的環境,不變的仍是曾經的記憶,家的歸屬感油然而生。

3、重新恢復的祭海儀式

    2009年6月13日(陰歷),嵐山首屆祭海節在海上碑龍王廟前舉行。祭海是嵐山漁民祈望豐收、祝佑平安的一種古老風俗。海上碑廣場及龍王廟修繕完工后,當地群眾自發把儀式整合,舉行首屆祭海節。上萬漁民、上千條漁船及許多外地游客參加了這一盛典,漁民們殺豬宰羊、懸掛彩旗、鳴放鞭炮,表達對大海的濃厚情感和敬畏之心,向大海祈愿幸福、祝佑平安。

(四)海上碑廣場規劃設計

    海上碑、龍王廟是嵐山人民歷史與記憶、文化積淀最為意味深遠的元素與符號。海上碑的規劃設計依托山海相依、人文薈萃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重視城市景觀價值的提升與營造,以現代濱海生活為核心主題,融合濱海文化、地域歷史文化,營造具有嵐山特色的濱海生活環境。

1、海上碑景區

    海上碑景區分星河灣文化廣場和商業廣場兩部分,總占地面積48550平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積約8000平米,景觀占地面積40550平米。景區以現代濱海生活為核心主題,融合濱海文化、地域歷史文化,打造特色濱海生態居住及旅游、文化、商業區域。

2、星河灣文化廣場的聚集效應

    星河灣文化廣場2008年建設完成,一期商業廣場2009年5月建設完成。星河灣文化廣場建成后,前去游玩的老百姓迅速增多,結婚拍照、合影留念的人們絡繹不絕,這也推動了商業廣場的開發與招商,帶動餐飲酒店快速發展。星河灣文化廣場的影響力已經輻射到魯南蘇北地區,當年夏天來星河灣文化廣場游玩的外地游客數量從前幾年的幾千人猛增到4萬多人,星河灣文化廣場儼然成了嵐山的新地標。

3、星河灣文化廣場的開發招商模式

    星河灣文化廣場屬于市政工程,為了保證施工質量,政府實行商業化運作,誰開發、誰受益,先期進行勘查、規劃設計,然后打包給開發單位,最后進行成本結算。此開發模式保證了建筑及景觀的施工進度,同時也因為開發單位對于設計意圖的理解與現場施工工藝的限制,使實現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也是政府在地標性景觀區的建設中應當吸取的經驗教訓。

    星河灣文化廣場建設完成后,對周邊商業發展迅速形成巨大的帶動效應。為確保整個星河灣文化廣場周邊區域的建筑風格協調,嵐山提出了后繼開發項目必須保持與星河灣一期商業開發風格相統一的要求,對所有商業開發項目的規劃設計嚴格把關,不符合要求的不批準開工建設。

三、多島海,重新定義嵐山

    在加快推進海上碑景區建設的同時,嵐山區委、區政府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把目光投向了南部更為廣闊的灘涂、鹽田、濕地上。

(一)多島海的創意

    經過多方研究,嵐山區委、區政府,決定以雅克蘭德公司提出的“多島海”方案,打造嵐山的“城市客廳”。

    雅克蘭德提出以水為靈魂,引入“運河”理念,按潮汐原理,充分利用原水系系統,構建運河系統,形成水繞島轉、島在水中的自然景觀,使原有的6.5公里海岸線延長至29.5公里,將多島海同時建成擁有濱海、濱湖、濱河、多島等多層次的景觀,打造獨具嵐山特色的城市親水環境。同時,秉持保護環境、發掘歷史的理念,兼顧海景觀賞和商業環境營造,建設集商居、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等于一體的現代化濱海新區。多島海設計創意中布置有燈塔廣場、棧橋、風帆等設計元素,與金沙灘相呼應,為打造濱海風情環境奠定了良好基礎。

    目前,多島海濱海新區建設已完成投資9.8億元,修建景觀防潮堤3000米,修建河道5470米,形成水域面積450畝,廣場135畝,景觀綠化70萬平方米。 “臨海不見海、見海不好看”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初步實現了“顯山、露水、親海、增綠”的目標,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場所。

(二)多島海濱海新區建成產生的效應

    2010年7月,多島海海濱浴場建成啟用后首次對外開放。同年10月,山東省“轉方式調結構現場觀摩會”召開,嵐山區決定將多島海作為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縮影進行觀摩。省市各級領導來到多島海之后,被美麗的濱海新貌吸引,對嵐山在短時間內由一個大漁鎮發展成具有特色的濱海新城深受震撼。特別是日照許多市級領導同志在看完現場、聽完匯報后說,“今天聽了匯報、看了項目現場,思想觸動很大,也改變了原來的認識,現在看來嵐山不但非常有必要,而且也有條件、有基礎、有希望建設一個宜居城市。”嵐山南部濱海在短短的時間里由“臨海不見海、見海不好看”鹽場灘涂變成了“近者悅、遠者來”的濱海旅游勝地。

    隨著海上碑、多島海濱海的建設,外地客商對嵐山濱海岸線短時間內發生的巨大變化感到即興奮又吃驚,深深地被南部濱海優美的環境和巨大的開發潛力所吸引,紛紛到嵐山投資興業,嵐山房地產業迅速發展。

    在加快濱海區域開發建設的同時,嵐山區也在積極思考著如何進一步提升老城區和農村群眾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問題。2010年5月,嵐山區召開了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大會,出臺了扶持政策,把推進農村住房建設作為促進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重要措施,通過建設新型社區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利用騰空土地支持港口和臨港產業發展,通過發展臨港產業解決群眾就業,增加群眾收入。先后啟動建設了鳳凰山、官山路、海州灣、繡針河等7個新型社區,涉及46個村居、1.6萬戶。2011年,又提出了城區力爭用3年時間全部完成舊村改造任務的目標,嵐山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進一步提速。同時,嵐山區還進一步加快了城市道路、供水、供熱以及地下管網、污水處理廠、固廢處理中心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了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投入,加強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大力開展城市綠化、美化,組織開展了“大愛嵐山”感恩實踐系列活動,嵐山的城市環境進一步變綠、變美了,市民素質和文明水平進一步提高,目前正在向爭創省級文明區努力沖刺。

    嵐山的命運正在改變。曾經城區面貌落后、靠海不見海、見海不好看的嵐山,正在向港口、臨港產業快速崛起與魯東南首席南向觀海低碳新港城蛻變。在2010年社會滿意度調查中,人民群眾對區委、區政府的滿意度達到96.7%。此時的嵐山、夢想中的嵐山正在改革的大潮中快速崛起、揚帆遠航。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