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糾結的經濟形勢正是調結構好時機
時間:2012-01-16 09:43:27
來源:人民網
當前經濟形勢很糾結,不確定因素較多。明年的宏觀經濟政策何去何從,不只是關系到明年,也關系整個“十二五”時期。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明年是第二年了,如果“調結構、轉方式”沒有實質性進展,“十二五”的目標很可能落空。倘若如此,這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極大威脅。
其實,全球經濟形勢和國內經濟形勢十分明朗,并不復雜,也不難判斷,那就是:經濟增長減速。世界仍處于危機狀態,只是變化了危機的形式,從金融危機、市場危機轉變為政府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這種狀況短期內不會有起色。這種國際經濟環境,加上國內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和體制改革動力不足,創新性因素缺乏,民營經濟處于瓶頸期,國內經濟減速已成定局。
當前的分歧是,面對經濟減速,做出何種判斷?經濟減速是加大了風險、帶來威脅,還是給我們帶來機遇、成為難得的時機?如果是前一種判斷,宏觀政策方向很可能就會轉向“保增長”為主,再次重復2008年以來的政策路徑。若是后一種判斷,宏觀政策的重心就應當進一步轉向“調結構、轉方式”。
筆者認為,經濟減速不是加大風險,而是難得的機遇,甚至可以說是改善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好時機。其理由如下:
一是“調結構、轉方式”只能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進行,而無法在經濟上行的時候實現。在經濟上行的環境中,所有行業、企業都會形成良好的預期,而且都能賺錢,不會形成市場壓力。從微觀來講,企業經營轉型換代沒有壓力,基本上都會在原有基礎上擴張。從宏觀來看,行業轉型升級也沒有壓力,也只是在原有基礎上發展。沒有兼并、重組,規模經濟、產業集中度、市場結構等都不會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政府限產調控等行政手段來推動結構調整,效果也會是很有限的。而且,用行政手段來調結構,后遺癥很大。相反,在經濟下行時期,調結構的市場力量就會顯現出來,政府再順勢而為,轉變發展方式就可以大有成效。
二是我國經濟增長依然處于高位,今年預計仍在9%以上,經濟下行空間大,這意味著能給我們足夠的時間來“調結構、轉方式”。假設以7%為底線,如果一年降一個點,可以有兩年多的調整期。如果一年降半個點,則有4年的調整期。只要是經濟往下走,就會改變經濟預期,形成壓力環境,對“調結構、轉方式”就是一個有利條件。在增長依然處于高位的情況下,對經濟減速不必感到擔憂,相反,應當充分利用減速帶來的機遇,運用各種政策手段,有計劃有步驟地順勢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例如對房產業、“兩高一資”行業,應堅定不移地進行調控或抑制,而對服務業、小微企業、高附加價值產業應當鼓勵和扶持。
三是我國經濟下行是一個斜坡,不是懸崖,不會陡然下落。因為2008年的投資刺激政策還沒有完全釋放完畢,一些建設項目還需要收尾,還需要后續投資。更重要的是在城鎮化的帶動下,無論投資還是消費,都有很大空間。當然,這還需要經濟改革、社會改革加快推進,尤其是社會改革,對轉變發展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社會改革,不只是涉及到社會管理創新,還包括戶籍制度改革、就業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培訓制度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等等。社會改革的目的是實現更大程度的機會平等,讓社會充滿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帶來經濟活力。
也許有一點是令人擔心的,即就業和失業的問題。如果不保增長,會不會出現大量的失業?會不會如2009年初那樣導致大量農民工返鄉?筆者認為,當前的經濟減速不會導致大量失業。因為對外需不景氣導致的增長減速早已經形成明確預期,并已經被社會消化。沿海地區大量面向發達國家市場生產的企業也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并已著手轉向新興市場或國內市場。加上對小微企業已經采取扶持政策,對吸納就業有積極的作用。如果進一步完善對中小微企業的鼓勵政策,將會吸納更多的就業。
把明年的政策重心放在“調結構、轉方式”上,并非讓經濟增長任其下滑而不管,而是在“調結構、轉方式”中實現增長。可以說,“調結構、轉方式”越是有成效,經濟下滑就會越慢;越是利用經濟減速來加快“調結構、轉方式”的過程,經濟減速也會更平緩。相反地,如果政策重心放在“保增長”上,結構改善不大,甚至逆轉的話,靠政府力量維持的增長也只能是一時,一旦政府刺激動能消失了,而經濟自行動力沒有發動,整個經濟將會加速下滑。
因此,調結構也是保增長,而且是更為有效、可持續的保增長。建議明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方針為“改善結構、穩定經濟、推進改革”。
(劉尚希 作者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