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學術研究直指“和諧底線”失衡
中國135個城市“長胖”4倍多
專家指出,城市蔓延已成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社會問題
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從1978年的19.7%提高到2009年的46.6%。然而,中國135個城市建成區擴展了4倍多,明顯快于城鎮人口的增長速度,許多城市蔓延特征表現出規模擴展系數突破“合理界線”、資源存量加速逼近“生存紅線”和地方政府違法逾越“和諧底線”的失衡態勢——刊登于近期《農業工程學報》的一篇文章指出,城市蔓延已成為影響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社會問題。
該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礦業大學江蘇省資源環境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和南京農業大學中國土地問題研究中心的李效順博士,他在總結國內外城市蔓延治理經驗基礎上,將我國城市空間擴展劃分為理想、適度和極限三個邊界,并指出:將城市蔓延控制在適度邊界內,是中國當前較為科學和現實的選擇。
該文指出,目前中國城市蔓延劃分為犧牲性和損耗性兩種類型。前者是由于價格失靈、忽略農地非市場價值引起,該過程農民和集體雖然付出較大犧牲,但對城市建設和區域發展貢獻巨大;后者由于政府失靈、人為壓低農地價格引起,該過程雖然對官員政績和經濟增長貢獻巨大,但它往往是以損耗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基礎為代價,對整個社會來說成本付出巨大。就我國現實國情和發展階段而言,損耗性蔓延是當前我國城市治理首先要重點避免的類型。
該文探索性地提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理想、適度和極限三個邊界,為城市蔓延治理策略選擇提供了空間參考和借鑒。
該文從資源投入與配置的視角分析,城市適度蔓延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條件,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內在要求。合理的城市建設用地擴展有助于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城市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張,則是一種未充分考慮社會、經濟和生態綜合效益的非理性擴展,所造成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大部分具有不可逆轉性。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階段,如何科學選擇城市蔓延的理性邊界成為化解經濟增長、耕地保護與生態建設矛盾和調控治理失衡態勢的關鍵。理論上的分析判斷表明,城市蔓延空間控制在適度邊界范圍之內更為科學和現實,在此邊界上土地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最高,社會總福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