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1月13日電(記者郭強、周科、劉彬)新年伊始,鄱陽湖再次傳來干旱的消息:鄱陽湖水體面積目前已萎縮至不足200平方公里,不到豐水期的二十分之一。星子站水位更是在新年后不久跌破8米關口,鄱陽湖正式進入極枯水位期。
缺水、枯水、湖盆變草場——曾經煙波浩渺、長期穩坐我國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陽湖到底怎么了?到底誰“動”了鄱陽湖的水?記者近日沿湖進行了采訪調查。
低枯水位背后:自然與人為因素交叉作用
鄱陽湖水位緣何持續偏低?記者調查發現,低枯水位的背后,有自然條件的影響,也有人為因素的作用。
首先,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導致入湖水量在一個時期內嚴重不足。氣象專家介紹,鄱陽湖湖水主要是依靠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但2011年以來,江西省降水量整體偏少,且在時間分布上十分不均。
氣象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江西全年降水量僅為1305毫米,較往年約減少了22%,排有記錄以來倒數第五位。其中,1月至5月降水異常偏少,出現了近60年來同期最嚴重干旱,6月初又發生旱澇急轉,降水量為近50年同期最多。
其次,長江上游大批庫壩對鄱陽湖的“拉空”作用,造成了非自然因素的持續低枯水位。江西省水文局1月2日8時的監測統計顯示,江西境內五大河流的入鄱陽湖流量只有732立方米每秒,而鄱陽湖的出水流量則達到了1280立方米每秒。鄱陽湖湖水被急劇“拉空”,水位快速下降。
其三,鄱陽湖區出現的大規模采砂活動造成湖區河道下切,水位下降嚴重。據了解,一艘功率幾千馬力、兩三層高的大型采砂船“吸砂王”,一次作業就可將水深30米、半徑60米范圍內的砂石吸個精光,形成近百米寬的大坑。
記者在湖區采訪時也看到,一艘艘巨大的采砂船在湖區作業,一堆堆高高的砂石堆放在湖畔河邊,一個個深深的砂坑遍布鄱陽湖周邊河道、湖床上,滯留寶貴的水資源,無法形成有效水面和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