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濃濃的鄉音洗不掉悠久的歲月印痕和獨特的地域情愫。腔調各異的方言,在歷史淘洗和文明沖擊下,仍保留著古語音韻和文化遺存。它們已經不僅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紐帶,更凝聚為一種民族記憶。
然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演進之下,古老的方言正呈現出逐漸式微的態勢——人口流動沖擊方言的地域框架,年輕一代逐漸疏離方言,在大城市尤甚。方言何去何從?
近日在清遠的網絡論壇上,也掀起一股鄉音保衛戰。上月26日,網友“風之龍”在論壇上對清遠話進行了一番追根溯源,他認為“清遠話目前面臨的局 面就是,原來包含北方語系發音的詞語,慢慢被廣州話所替代,從而讓清遠話慢慢走向消失”。粵語要保護,粵語的分支語系也要保護。他建議清遠的各類媒體中的 粵語節目,應該把廣州話發音,改為清遠話發音,清遠的電臺、清遠的電視臺說清遠話。
“風之龍”的觀點有人“頂起”,但也有人潑冷水。持相反觀點的網友認為,清遠話土音濃,發聲難聽,說出去有些丟人,被廣州話同化了的清遠話還算 好聽點。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清遠話同屬粵語,粵語和客家話一樣作為一種獨立的方言語種,在電臺、電視臺播音時不受限,清遠話隨著人員流動、歷史變遷已 經很難再追溯到正宗的發音,被同化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還不如接受這種歷史發展的必然。
■現狀擔心清遠話被廣州話同化
“風之龍”在廣州工作多年,前年才回到清遠工作。他坦言自己在外工作,為了盡早融入大家,在講話口音上盡量避免鄉音出現,不可避免,自己的清遠話也被廣州話同化了。
清遠話和廣州話發音有哪些不同?“風之龍”在查閱資料后得出的結論是清遠話盡管是屬于粵語語系,但由于清遠地處粵北,在歷史上是南北交流的主要 通道,因此清遠話中包含了大量來自北方語系的發音,而盡管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是在清遠定居的外來人口原來的語言,被粵語同化。
清遠話原來保留的北方語系發音,和廣州話的最大區別就是,ao沒有改為ou,“如清遠話中的高(gao)、陶(tao)、冇(mao)、到 (dao)等ao音,在廣州話中的是:高(gou)、陶(tou)、冇(mou)、到(dou)等ou音,前者和北方語系的發言沒有明顯的區別(大家不妨 用普通話讀帶ao音的清遠話),由此可見,清遠在歷史上是一個南北語言和文化交流的匯集地。
在清遠還沒建市之前,清遠只是一個縣(包括現在的清新),而清遠縣的主要語言當然是清遠話,至于客家人,本來就是來自外省遷過來,客家人的語言 也是屬于北方語系,因此只能算是清遠本地的一種方言。即使在清遠,也存在著各種語言分支,如洲心話(洲心話中“得”的發音改為(die),洄瀾話、石角話 等一些小的分支,但基本上這類分支的發音,依然是保留ou音,實際上,ao音沒有被ou化,是清遠話的一個主要特征。
“風之龍”認為保護清遠話的價值,就在于后人在研究語言發展史的時候,不會失去一個重要證據。“清遠話中包含的北方語系發音,無疑會為研究語言 的發展演變歷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例。如果沒有這個明顯帶著南北語言混雜交流的特色,或許清遠話真的沒有太多的保留價值了。”
■原因缺乏文化支撐導致清遠話衰落
網友“通菜”對清遠話的衰落和保護則有自己的一番看法。清遠話之所以會這么快衰落,“通菜”認為清遠話是廣州白話的一個支系,講清遠白話的主要 是城區和清新濱江一帶的人。清遠經濟長期落后,導致講清遠話的人產生自卑心態,大量外出打工的人恥于講清遠話,回來后就一口廣州音,融入清遠的連陽英等地 的人和外市外省人和本地出生的新世代同樣不學清遠話,清遠話當然會逐漸衰落。另外,清遠話沒有清遠文化支撐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原清遠城區和現清新一帶, 文化相當落后,甚至比不上連州,所以文化落后地區向先進地區學習靠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要保護清遠話,“通菜”認為可以出資供養一部分人成為這個語言的學者,非物質遺產繼承人,文化傳承人等。
正宗的清遠話已經
逐漸淡出人們生活
■市民反應
以前,清遠本地人大都是說本地清遠話,人們也樂于使用這一交流工具。其實,“清遠話”也是粵語的一種,它的語音系統與廣州話基本一致,但是它又 有自己的語音特色。在老清遠的心目中,清遠話儼然成了地道清遠人的標志。然而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推廣,外來人員的流動和增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公共場所 都習慣使用粵語和普通話與人交流,而正宗的清遠話恐怕要到農村里才聽得到了。
“現在清遠市的孩子都說粵語啊,但是跟我們那個年代的音調還是有點不同。”家住黃坑的李伯笑著對記者說,他的孫女今年19歲,在廣州上大學,但 是回到家里跟他還是堅持講粵語,尤其是與以前周圍的鄰居交流的時候。因為周圍的鄰居大多都是“老清遠”,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普通話講得拗口,所以大家見 面都用常掛于嘴邊的粵語交流。
像李伯孫女這樣在學校、在單位說普通話,回到家里跟長輩說粵語的例子很多。隨著城市的發展,不少清遠人從平房搬進了樓房,從村里遷到了住宅小區,而小區里有來自區內區外的鄰居,鄰里之間平日里相互交流夾雜著粵語、普通話,李伯說,連他都快忘了,正宗的清遠話發音了。
25歲的小鄧是土生土長的清遠人,她的爸爸和親戚交流都用清遠話。為了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學生時代,她父母跟她交流時都盡量用普通話。后來 上了大學,為了不讓別人以為自己是山區出去的鄉下人,小鄧的粵語發音也盡量向廣州話靠近。如今回到清遠就業,有時她還很不習慣聽到土里土氣的清遠話。“清 遠話和廣州的部分詞發音還是有區別。像我們這些出去讀書的,說話都不帶清遠口音了。”小鄧說。
記者也發現,隨著到清遠工作、創業的外來人越來越多,這些外來人員的孩子也很多都不會說清遠話,有的父母即使會說,也不會教孩子說。來自湖南郴 州的周先生1994年就到清遠工作,如今能說一口流利的清遠話,即便如此,他也表示不光不會教孩子說清遠話,就連郴州方言也不會教孩子說,“方言太土,說 出來顯得素質低。”他更愿意自己的孩子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以方言節目方式保護不現實
■專家觀點
對于網友“風之龍”保護清遠話的觀點,清遠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化藝術科負責人認為,清遠話屬于粵語方言,但清遠話的起源和變遷在坊間也各有說 法,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作為粵語支系,清遠話有地域文化研究的價值,但隨著清遠人“走出去”,外來務工人員“走進來”,人員流動帶來的方言發音變更,再 用電視節目以清遠話播音的方式去保護,已經不現實了。文化藝術科的工作人員認為,粵語中也有很多舶來詞,保護粵語是不是要把這些舶來詞去掉呢?現在清遠市 的電視節目里也有方言節目,受到不少市民的歡迎。到清遠工作的外來人員為了工作交流都在有意識地學習粵語,所以說粵方言并不是屬于瀕危的語言。作為粵語支 系的清遠話也是如此。因此網友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
清遠話只能成為歷史
■網友跟帖
男子漢:我看清遠話被淘汰已成必然了,我記得小時候我們清遠只有區區幾條街,人口也少得可憐,而現在的清遠壯大了超過十倍,外來人口增加百倍有多吧,有需要才有市場,只有百分之一的人需要的清遠話在清遠已經沒市場了,只能成為歷史吧。
落葉樹:廣東其實都是南遷下來的,語言體系不分什么外來,只不過習慣性在一地區的話成為了方言。保護本地方言大家都贊成,但一定要大局性。清遠 有清城區、清新、英德、陽山、佛岡、連山、連南、連州,如果全用清城本地話來說,那其他地方的人聽得懂所有方言?你去陽山說清城話,陽山人全聽得懂?你去 英德說清城方言,你認為能有多少人能懂?把清城方言強加到所有兄弟市區,就好比不許說粵語一樣,效果適得其反。
素食者:現在年輕人靠近廣州話,我們一定要多說啊,為了讓清遠話這種帶有南北文化交流特色的語言得以保留,清遠的電臺、清遠的電視臺說清遠話,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