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梨樹縣北老壕村村委會主任付建華最近很忙,村里的沙石路年久失修,他和村委會的其他成員計劃用賣掉村集體樹木的錢款修路。
按照規定,如今村上的重大決策必須經村民委員會同意,他們這幾天正挨家挨戶地宣傳這件事的意義,以期使修路計劃得到多數村民的同意通過。
這是大家的權利,必須得尊重,付建華說,從第一次海選村委會主任至今,村民們已經懂得在生產和發展中發揮自己的作用,自主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在中國農村,越來越多的民主權利正被農民所擁有,而作為農村基層民主自治的發源地――吉林省梨樹縣,選舉、管理、決策、監督等詞匯,在廣大村民中使用得也一天比一天普遍。
這些變化我們想都想不到,但這是方向,根本檔不住。北老壕村第一屆村委會成員孫國清說。
1986年末,由于村領導班子不和,村支部領導又由鄉鎮政府委派只對鄉里負責,許多關系到村民利益的工作開展不了,梨樹縣政府決定把北老壕村作為試點,讓全體村民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自己選村主任。當時的初衷很簡單,就是領導解決不了的事情,交給群眾自己解決。曾經全程參與這一事件的原梨樹縣民政局副局長徐謙說。
然而,簡單初衷引發的卻是一場全國性的革命,這種政府事先不劃框子,不定調子,不提候選人的方式被稱為海選。
孫國清提起當年選舉的情景仍激動不已:壯觀極了,全村人幾乎都投了票,最后選出了46名村民代表。我就是由這些代表推選,從一個小隊會計直接被任命為了村委會副主任。
1986年12月,年僅37歲的孫國清在一片充滿期待的目光中,和其他8名委村委會成員一起走馬上任。那個時候,連黨員都不是的他不會想到,自己的這一次履新,竟開創了新中國建國以來農村基層民主自治的先河。
讓他更沒想到的是,梨樹縣的海選經驗作為當時中國諸多民主試驗中的典范很快在全國推廣,國家于次年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并在1988修訂后正式施行,農村基層直接選舉方式在中國從此有了法律的指導和保護。
此后的20多年時間里,梨樹縣完成了七次村委會換屆選舉。而截至2008年底,全國60.4萬個村委會中,經依法民主選舉產生的村委會成員已有230多萬人,95%以上的村委會都依法實行了直接選舉。
越來越多涉及村民利益的問題,開始通過民主決策的方式解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走上了一條堅實的道路。
集體定事、群眾評事、村民提事、干部代事,如今在梨樹縣,村民參與自我管理和決策正變得平常。過去村上的事情由幾個干部說了算,現在村上的大事都交群眾討論決定,北老壕村一社村民楊春學說,我們有自己的村民委員會,對重大問題進行表決和監督。村民們還成立了理財小組,多次查過集體支出的帳。我們還給村里的發展提出過建議,都得到了落實。
2001年,楊春學和其他幾名村民代表委員會成員聯合向村里提出,當地交通不便利,應該有一個自己的集貿市場。村委會在聽取大家的意見后,辟出了村里的一塊空地,在農歷逢七和十七之日向村民開放,讓大家自由貿易;2002年,老北壕村的村小要維修,經村民代表討論后,大家一致同意集資買瓦,不到一周,學校的校舍就維修好了;2003年末,村民理財小組在查帳時,發現村上有多筆不合理吃喝費掛帳,責令當時的村委會將錢進行了償還。
付建華表示,有了村民的監督和管理,村委會的工作變得既好干也不好干了,好干的是一些涉及集體利益的事情,只要村民委員會表決通過,就會很快得到執行,再也不用他們東一家西一家地做工作了;不好干的是,一件事情從計劃到實行,方方面面都會受到村民的監督,哪個地方出點差錯都會受置疑,因此工作需要做得更細、更精才行。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景躍進認為,村務公開做起來比選舉的難度還要大,雖然沒有選舉那么轟轟烈烈,但對村民生活的影響程度以及對改變鄉村政治過程而言,它更具有實質性。
比以往,我們必須更重視為村民服務,需要更多地聽百姓意見,付建華說,我是大家選出來的,服務不好,下一屆村民就會選別人。
為了加強服務村民,付建華上任以來動了不少腦筋,在提供生育證審批、新生兒入戶、戶口遷移、建房審批、低保戶審批等20余項常規服務的基礎上,將就業培訓、良種求購、病蟲害防治、農產品銷售等10多項內容納入了服務范圍,并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下一步就是琢磨如何在帶領大家致富上再想點辦法,村里富裕了,大家服氣了,我這村委會主任才能得到更多選票。付建華說。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說到底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問題,其最廣泛的表現形式就是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這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景躍進說,民主的方向和潮流不可阻擋,從80年代的興起,到90年代的高潮,到如今的習以為常,我國村民自治政策逐步得到加強和完善,逐步法制化、規范化,這是中國進步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