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日前舉行的全國住房保障會議上特別提出,“政府也可通過購買合適的普通商品房來增加保障房有效供應”。這樣的表述在邏輯以及操作性上并無什么問題,但在中國當前的語境以及現實之中,很容易就獲得了異樣的解讀。
例如,許多人就認為這是政府在變相托市。持續不斷的地產調控,使得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壓力。房價面臨拐點甚至已經出現拐點的判斷,也越來越多地獲得認同。而在房價承受巨大壓力即將出現趨勢性變化的時刻,政府出手購買商品房,即便是用于補充保障房,客觀上的確很容易給人以托市之嫌。
可是,如果暫時拋開地產調控的敏感背景,政府購買商品房以補充保障房,不過就是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以彌補政府力所不能及之處。應該說,這 種做法并沒有多少理論上錯誤。但中國的問題在于,理論上正確,往往在現實中得不到正確的驗證和實踐。起碼,政府在這樣的敏感時刻出手,如何撇清托市之嫌, 就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質疑。
而就當前的情況來說,政府出手購買商品房以補充保障房,很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目前
房價拐點大體已經形成共識,如果調控政策再持續一段時間,房價下行是一個可以期待的趨勢。在低價之時出手,當然能夠降低保障房投入的巨大成本。問題是,如意算盤人人都在打,希望在房價下行之際出手的大有人在。如果房價下行成為共識且成為現實,那么人們就會期待出現更低的價格。顯然,此時政府即便僅僅出于撿便宜的動機,也依然會被認為是在托市而招致反對。
以目前中國普遍低下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而言,政府要想在是否托市的問題上自證清白幾乎難以做到。先不說具體的操作細節和細則,僅僅是否能夠做到完全透明運作,就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沒有了透明和信息公開,其實也就喪失了政策和行動的合理性。
2012年的保障房將開工700萬套以上,竣工500萬套以上,數量較今年有所縮減。這立刻引發了保障房投入力度降低的質疑。其實,如果保障房 建設找不到合理的、可持續的資金投入,縮小建設規模是一個可以理解的理性行為。因為你能力不足以完成宏偉的理想,承認現實是最實事求是的選擇,否則,空有 宏大的理想不過是自欺欺人。
當前保障房建設的壓力有多大?住建部的這個新動向可以提供某種參考:據報道,鑒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供地壓力,住建部已批準部分地方政府2012年在集體土地上建設保障房的試點。
假如此舉獲得國土部的認可,那么實際上就是變相承認了小產權房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雖然說的是供地壓力,但其實也可理解為資金壓力。顯然,在集 體土地上建設保障房,土地成本會大大下降。這對于建設保障房極為有利。對誰不利呢?對農民而言恐怕不是個好消息。當前的土地市場,農民沒有什么議價資本, 他們在城市化建設以及地產牛市中,基本沒有獲得多少土地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