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19日發布的《201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稱,2011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中國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意味著人們的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將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
有網民認為,城市化的浪潮已經不可阻擋,中國在城市化方面的進步也有目共睹,下一步,中國必須更加關注城市化的質量而非數量,著力解決長期以來城市化發展過快、質量不高之頑疾,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均等化。
警惕城市化出現“大躍進”
城市化無疑有利于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不過,有網友指出,我國用3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歷程,但這種“大躍進”存在的風險也不容小覷。
紅網網民“劉道彩”說,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低價征用制度,從農民手中轉移的利益約有15萬億元,而賣地補償給農民的不到其中的5%。土地問題已成為農業稅取消后,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首要問題和焦點問題。而與此同時,一些城市地域卻在急速擴張:小城市希望變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希望變成大城市,大城市希望變成特大城市,甚至是“世界城市”。
“劉道彩”認為,現在,我國城市已呈現明顯的“三元格局”:一個是城市居民社會,一個是城市失地農民社會,一個是漂泊于城鄉之間的農民工社會。城市不僅要解決自身問題,也面臨農村和農民問題。如果片面追求城市化率的數據與政績,任由問題累加,讓城市化徘徊在改革的半程,表面看犧牲的是農民利益,實際傷害的是國家肌體,隨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最終要由全社會埋單。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最大挑戰
有網友稱,中國城市化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實現城鎮戶籍人口與非城鎮戶籍人口的權利均等化,實現公共服務的雨露均沾。
新華網網友“張若漁”說,由于長久以來實行的城鄉二元分立的政策,中國的城市化之路其實是在荊棘中潛行,各地“試探性破冰”的戶籍壁壘,終究還是把數億人阻擋在城市的門檻之外。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城市化率是46.59%,而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3%。這意味著有13.6%,即1.28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沒有城鎮戶口及享有城鎮居民待遇。這種狀況,再鮮明不過地揭示了中國城市化的底色,即“淺城市化”或曰“半城市化”。
還有網民認為,盡管有3億農村人口遷移到了城市,但事實上,城市似乎并沒有做好準備接納這些蔚為龐大的人口。他們在勞動報酬、住房、養老、就業、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都處于某種令人不忍的“邊緣狀態 ”。 他們表面上是“城里人” ,但他們的身份依然是農民。 城市所提供的各種公共產品,他們未必都能充分欣享,終于造成了中國城市化中的痛楚:身份的撕扯與分裂。
尚缺乏城市化一攬子規劃
張若漁認為,迄今為止,這場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始終處于任其自發自為的發展狀態。嚴重缺乏“頂層設計”,是中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在現實中招致了諸多的困頓和麻煩。這種狀況,幾乎是難以想象的。由于缺乏對于城市化的一攬子規劃,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粗糲與輕率之風,時常出沒于城市建設之中。
有網民稱,必將有更多的農村人口涌進城市,那么土地到底該怎么科學調配,城市空間到底該如何分布與構建,人口平權運動到底該怎么推進,政府在此間到底該扮演何種角色……凡此種種問題的答案,將決定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成敗。
光明網網民指出,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戶籍、土地二元分割為代表的制度設計缺陷所帶來的深層次問題將日益突出。未來五年,要想進一步提升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質量與品質,就必須把戶籍、土地改革向縱深領域推進,同時加快解決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小城鎮)快速聚集所帶來的公共基礎設施不足、環境污染、社會保障體系薄弱、社會治理結構滯后等“半城市化”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