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有很多困惑,從很多角度看目前的發展不符合初衷。
第一個困惑是貨幣當局主動推動離岸市場的發展。
離岸市場發展會沖擊在岸貨幣當局的各項政策和管制,貨幣當局推動離岸市場發展是跟自己過不去。一些學者對于這個困惑的解釋是“倒逼”,他們相信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可以倒逼國內的金融市場自由化改革。
但這個解釋能不能成為一個充分的理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倒逼”是壓力,壓力之下可能是前進的動力,也可能是其他方向的動力。
目前“倒逼”的主要后果是貨幣當局購買更多外匯儲備,并承擔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財務損失,至少目前還沒有看到這與內地的金融體制市場化改革有明確的聯系。
自落實人民幣貿易結算政策以來,大量人民幣通過進口貿易結算,或者是將結匯地點從內地人民幣市場(下稱CNY市場)流向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下稱CNH市場),人民幣落地香港。
對于香港的國際投資者來說,這是久旱逢甘霖。大部分時間里,人民幣對美元都處于單邊升值狀態,離岸投資者盼望能用其他貨幣轉換成人民幣。供求兩旺的局面下,香港人民幣存款從2010年9月的700多億元增長到2010年10月的6000多億元。
香港人民幣存款增長的同時,伴隨著美元存款增長的顯著下降。1997年-2010年十多年的時間里,香港的美元存款平均增速為7%,2010年8月-2011年8月美元存款增速2.6%,美元存款增速大大下降,說明了國際投資者借機完成了人民幣與美元貨幣存款之間的替換。
香港投資者持有人民幣,付出的是美元或其他外幣,他們最終的交易對手是內地貨幣當局。無論是使用人民幣支付進口,或將換匯地點從CNY市場轉移到CNH市場,結果都是降低了CNY市場的外匯需求。內地貨幣當局為維持既定的匯率水平,要更多地購入外匯。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儲備資產增加,人民幣負債增加,人民幣對美元的漸進升值,同時帶來了貨幣當局不斷累積的財務損失。
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的最大阻力是地方政府、大企業和銀行,地方政府和大企業背負了太多債務,一旦存款利率上調,銀行勢必要求更高的利息支付,這對它們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不僅如此,存款利率放松也會侵蝕銀行業的利潤,大部分銀行也不希望存款利率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