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會:改革還在進行中
時間:2011-12-22 16:12:55
來源:臺灣經濟觀察網
對于大陸來說,臺灣農會一直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因為工人有工會,商業有商會,但農民卻沒有農會,雖然有些組織不盡人意。對于農會的認識,大多數認為他是一個代表農民利益的群體,處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實際上臺灣農會是個綜合體,而非簡單的爭取權利的政治組織。
臺灣農會承擔的功能可能包括大陸的農村信用社、供銷社、中糧儲、農委和科技局等等機構。當然,大陸的這些機構近年也在進行改革,但本文卻不希望對兩岸機構進行對比,而是從農民所需服務的角度來比較兩岸臺灣農會。
不得不先交代臺灣農村的一組基本數據,臺灣具有的專職農民大約100萬人口,兼職農民七八十萬,總計不到兩百萬。相對大陸,九牛一毛。另外,臺灣年人均的糧食消耗量,已經從100多公斤降低到46公斤,飲食結構改善之后,糧食消費量下降。
對于臺灣地區政府來說,糧食安全也是其關注的重點,因為即使國際市場上可以買到糧食,但是如果糧食價格因天災、政治等原因導致價格激升,導致成本支出增加。臺灣所稱的糧食安全并非養活所有的人,而是4個月全臺灣的糧食消耗存量。但是除糧食外,諸如玉米、小麥,臺灣資深的產量只有百分之一二左右,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因此,現在甚至有人提倡開始復興小麥種植。
因為基本盤面的差距巨大,任何一種制度都不可能完全照搬,但是卻可以借鑒。臺灣農會不僅僅存在于農村,還存在于都市繁華區,連接城市消費者。因此,其勢力相當龐大,目前有302家農會,40家漁會。過去,甚至至今都被稱為國民黨的票倉。因為農會的干部大多是國民黨出身,早年由國民黨推薦候選人。而這些人士一般是鄉紳,與政府官員平起平坐,甚至地位更高。
也正因為此,觸發了民進黨時期對農會最大的一次改革,但改革并不徹底,至今仍遺留相當大問題。接受我訪問的臺灣的兩名資深農業記者和臺灣農訓協會秘書長。此文記錄的主要是與秘書長的對話部份,未經受訪人審閱。
問:我在臺灣農訓協會網站上查到,臺灣農會包含信用、供銷和推廣等等,能否介紹一下?
臺灣農會有四大功能,除了你說的三個之外還有一個保險。但是保險做得不太理想,主要是做人的保險,而非財產或者農作物的保險,對于農業災害,就要靠政府提供補助。大多數農會的保險部門其實人很少,只有一兩個人,負責政府發給農民錢的發放,如老農津貼,也是從農會領。政府對農民補貼的錢也是存放在農會。
信用部是農會里最賺錢的部門,他們為農漁民提供的貸款占全部對農漁民貸款的八九成,其它銀行都不愿意做,因為不僅僅是農地價格低,而且農民資產的流動性差。供銷部份包括農藥、化肥、農產品等等。
現在農會還在推動農漁會百家精品產品的評比,(拿出信宜農會的酒,用瓷器包裝,做成牛角狀),我們稱為六級農業,一級是初級,二級是加工,三級是休閑農會。供銷部份配合政府做很多事情。如手機農民的原創產品,然后評選出最好的送給大型企業,幫他們推銷。我們第一二年要求包裝漂亮,有創意,第三四年要求食品符合政府的標準,第五六年反而反思,要減少過度包裝,要走環保低碳的路子。現在是第六年。
農業推廣其實包括三大塊,農事、家政和事件。農事推廣員以前很像農漁民的老師,直接培訓農民,現在農民越來越厲害,農事推廣員就找大學老師幫他們上課。家政推廣主要是家庭理財、親子教育、烹飪、舒壓等等方面。事業指導員主要幫助9到23歲的農村小孩或青年,從小通過做志工,認識農漁會,未來有機會成為農會的接班人。
過去全臺灣的農事推廣人員有3千人,現在只有1千人,因為都都市化了。都市化之后,農會扮演的角色也在發生改變,如板橋農會,幫助南部的農戶銷售農產品。
問:還有其它功能嗎?
現在有些農會還辦幼兒園、診所、醫院、超市,甚至涉足殯葬行業。現在農會辦的超市已經超過100家。但是辦銀行和幼兒園要特許,他們獲得了這樣特許才能辦。
問:農訓協會如何生存?做些什么?
農會收入的4%要交給我們這里,一般還不夠用,靠場地出租補充費用。我們主要做兩方面工作,一是培訓農會人員,尤其是專業知識;二是研究發展方面。農漁民會員有100多萬(一個家庭只能一個加入),一年我們有100多個板,一萬多人次參加。
問:我們從推廣說起。在大陸,過去也有七站八所,其中有些機構的功能是農業技術服務,還包括農業局、科技部門,都承擔服務農民的職責,但是不少部門根本沒有為農民服務,有些甚至成為官員親戚的后院。于是,大陸湖北也進行過一些改革,如實現市場化服務,服務人員憑農民簽字的票據到政府才可以領補助,養事不養人。臺灣農會如何做到農會人員會盡職盡責為農民服務呢?
農民是農會會員,會員由選舉產生,4年換屆,如果服務不好,農民就不會選他們。而且政府有許多對農民的補貼,一般每年都有,但需要農會提交計劃書、項目數,一年結束后,會有競賽,前幾名會有獎勵,當然做的不好自然也影響自己的績效成績。做得好是對農會領導加分的事。
另外,農會面臨和其他合作社的競爭,包括有些運銷合作社做得規模非常大,農民可能不與農會合作,產品不賣給農會而給了這些機構。所以,農會要積極吸引農民。臺灣最厲害是應該是農漁會,因為誰家種了葡萄還稻谷,多少畝,誰家女兒考上了大學,農會人員一清二楚,他們不斷地在鄉下跑,和農民吃飯喝酒,了解農民的需求,這樣農民也會更愿意存款在農會。
問:農會的資金來源如何?農民會費多少?
各地不一,有的一年一百塊新臺幣,有的一千塊,各個農會理事大會決定,也有的免會費,因為主要還是靠經營賺錢。另外,政府的補助占很大比例,但要申請。
農會的經營扣除理事、監視和員工等酬勞外,每年盈余62%要作為農業推廣的費用。但是這與政府補助是分開的,政府補助的另外計算帳目。例如政府支持30年農業貸款免抵押和擔保,利息很低,政府就要提供補貼。還有針對活動的貸款,如辦一個農產品的展會。一般來說,農漁會出一半,政府出一半,這些專款專用,自付的部份盈利要拿出來作農事推廣。
問:農民如何選農會領導?
會員先選會員代表,會員代表選理事,9個理事3個監事,他們再選舉理事長和常務監事。理事長是負責人,但實際經營的是總干事,總干事的競爭很激烈,一般月薪臺幣15萬元,獎金另外,高的話,獎金可能有上百萬。其它人員也是聘用的,但要通過統一考試。
問:供銷方面在大陸分兩套體系,一個是糧食儲備系統,保護價收購,但問題也很多,主要是保護價和實際市場價出現較大差異的情況下出現。二是非糧食農產品,這里供銷社在某些領域發揮一些作用,但這兩個系統都化費了大量財政經費來化解困境,至今似乎體制上的問題還很難解決。臺灣農會在糧食和非糧食市場上發揮怎樣的作用?
不管糧食還是非糧食,都是開放市場,但政府特別關心糧食。農漁會不過是一個供銷商之一,還有許多其它的合作社。在完全自由的市場下,農漁民可以將農產品交給農會,也可以給其它的合作社或者私人商販。
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米價一上漲,政府就會開倉放糧,打壓糧食價格,目的是平抑物價,但是農民利益受損。這是個難題。在韓國和美國簽訂FTA后,韓國五年內農產品的關稅為零,協議簽訂后,韓國GDP每年以5%-6%增長,但是農民收入每年下降10%。韓國農產業只占2%,但也引起了農民的激烈抗議。這個協議當時在韓國國會以170票對11票通過。政府的補救辦法可能是從三星、現代汽車增長里面收更多的稅,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臺灣的糧食儲備是農會在做的,政府修建糧倉,但土地是農會的,管理糧倉的機構也是農會,但糧食是政府收購的。去年還是前年有一個事發生,政府明朗嘉義的太保農會放糧,但是他違抗命令,不放。后來好像被起訴了,最后不了了之。
這時候農會處于一個很尷尬的角色,一方面要保護農民利益,一方面卻要執行政府命令,而且糧食是政府的。
問:下面想談談農漁會的信用合作部門。大陸這些年農村金融有些小幅度改革,包括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合作社,但規模都不大,不過小額貸款倒發展非常快,包括扶貧基金會都介入這一塊,據說進入了一千多個縣,效益非常不錯。農信社估計還是好不了,雖然政府幫他們化解了債務。聽說臺灣的農會信用部門是最賺錢的,但是在民進黨時代曾進行過整頓。
2002年,農訓協會組織向政府抗爭,糾集了13萬農會上凱達格林大道。農會的主要營收來自信用部門,當時我們感覺政府是要消滅農漁會。在2002年以前,已經有36家農會的信用部門被并購或關閉。2002年七八月份,財政部又發了一個文件,說要對農會信用部門分級管理,按照呆壞賬覆蓋率等,分為三級,不達標的有兩個級別,又細分不同層次采取不同措施,如限制不可以給企業發放貸款,最壞的情況是停止發放貸款。
問:是不是當時農會信用部門的經營也不太好。
是的,最高的有50%的貸款收不回,沒辦法處理。但是我們提出了,讓農會之間互相兼并,但是政府不同意,因為他們擔心農會互相兼并之后,勢力更大了。
問:民進黨覺得農會是國民黨票倉?
八成左右的農漁民的領導是國民黨的,一成左右的民進黨的。但民進黨的這個手法有些殘忍和粗糙。后來立法會通過了一個農業金融法,成立了農業金融局,并且成立了農業金庫,前者專門管理農會信用部門,不再歸財政部管,而農業金庫則由農會持股51%,總股本200億,其余的政府持有,后來有些農會缺錢,減持,現在只占不到三成股份(未記清:這是指之前的合作金庫持股,還是指后來的農業金庫)。
問:信用部門的股東是誰?對誰負責?
過去農會實行股金制,加入的叫會員,一人一票。但到了1974年,政府突然修改弄會法,把股金叫事業資金。當時是戒嚴時期,要是現在,政府就被推翻了。事業金可以繼續,不能退,有些人要退,他們就會說按繳納的面額退,過去都是十塊,幾十塊,現在都不值什么錢,但當時值錢。這個問題到現在沒有解決,把股本金轉為事業金是違法的事。
問:那么農會信用部門是如何管理的呢?法人治理結構是如何實現的?另外,您剛才說到農會還可以投資診所、幼兒園等等,如何保證資金不左手吸儲,右手投資的風險呢?
2002年以后,有些改革,如另外設立信用部門的總經理,理論上是聽總干事的,但是總干事不參加放貸審議小組,信用部審核并承擔責任。總干事不參加,有的認識是削弱了總干事的權力,但是也有的說好,包袱也減輕了。2002年有一批總干事和信用部主任被抓判刑,一般總干事判三四年,信用部主任一兩年,所以總干事不管這塊風險也小了。
現在看來,2002年的陣痛是好的,現在都還不錯,也按照銀行的資本準備金要求8%的比率,過去,一二十年前,根本不需要任何存款準備金。
問:農會能跨區經營嗎?因為都能跨區經營就會導致資金流向富裕地區,對貧窮地區不公平。
農漁會其實在推著政府走,現在的規定是毗鄰的農會可以,也就是周邊的,其它的不行。這也會導致兩個農會之間的沖突,其實哪一家到另外一邊去放貸或吸儲,另外一家馬上會知道。東部曾有兩家農會為此吵架。
問:內部的風險控制似乎還做得不夠。
后來還有個改進,就是設立一個會計科目,叫“內部融資”,左手借給右手,要記帳,要付利息。政府從風險管控的角度希望農會不要這樣做,但農會說,如果自己能給很低的利息自己,為什么要去其它家借錢?
問:農業金庫的角色是怎樣的?監管嗎?
2005年成立農業金庫之前,農會的錢存在合作金庫,合作金庫現在搞得很不錯,股利很高,比存銀行劃算得多。查帳不是農業金庫的事,而是農金局委托中央存保稽核,他們才有能力和人員。農業金庫的存款太多了,要支付利息,所以買了雷曼兄弟的債券,損失了很多,栽了個大跟斗。
問:在您看來,農會是經濟組織還是政治組織?
都存在。這幾年來,總干事還是要賺錢,很多精力是賺錢。以前,政治色彩很濃。以前理事選舉總干事,先開理事的黨團會議,一般黨團書記會拿出一個信封拆開,然后念:本黨茲提名某某擔任總干事,請大家支持。其實大家就知道,只有一個候選人。而這個總干事的候選人需要面談,一般由政府官員和農學院的教授一起和他面談。這些人在地方很有影響,一般是意見領袖。
問:農漁會在選舉中會保持中立嗎?
不會啊,農會是人民團體,可以幫忙拉票。
問:農會資金公開有要求?
會在網站、年報上簡單地公開。
問:好的,我的問題就這么多,還希望能有一些材料學習,并且希望能去南部的農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