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質量評估應尊重公眾感受
時間:2011-12-22 09:25:30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蔡義鴻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簡稱城市化委員會)自今年初推出《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簡稱《評估體系》)研究工作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
繼4月28日舉行的《評估體系》編寫提綱征求意見新聞發布會之后,在11月16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評估體系》征求意見稿經大幅度調整后,再次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充分尊重公眾的感受,對新市民(指在城市中居住生活超過6個月的外來人口)的城市生活質量也納入評估體系。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小城鎮)快速聚集,據統計,截止2010年我國的農民工總人數達到了2.42億。剛剛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2009年的城市化率為33.77%,較國家統計局的46.6%低12.83個百分點,涉及人口約1.6億人。
由此所帶來的公共基礎設施不足、環境污染、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治理結構滯后等制約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半城市化”難題,已經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切。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德慈評論說:“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迅速,成效顯著,但城市化質量卻令人擔憂。半城市化現象是中國城市化質量不高的主要問題。”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也認為,中國城市化質量的關鍵“是如何提高農村人口進城后的生活品質。”而住建部原村鎮建設司司長李兵弟則形象地說:“中國應避免農民‘光屁股’進城”。
可見,提升中國城市化質量正是當前的急所要務。而《評估體系》征求社會意見的過程,正是匯聚民間智慧與意愿的過程,讓公眾了解自己所居住城市的質量,把公眾對城市病的真實感受和改善生活品質的迫切希望表達出來,正是《評估體系》反復征求社會意見的最終目的。
但必須指出的是,指標和數據固然重要,但畢竟那是死的條條和框框,公眾所真正關注的,其實并不是城市化率的數據或者說PM2.5之類抽象的概念,也不是某個數據是否超過什么界限,而是自己的眼睛里是否看到排成長隊的車龍、垃圾成災和灰蒙蒙的天空,或者感受到孩子上學難、醫院看病難、鼻子里嗅到異樣的氣味等等。因此,《評估體系》在強調客觀的量化評估指標的同時,還推出了公眾參與的感性城市體驗指標的內容。
《評估體系》之所以強調公眾參與,其根本就在于如果評估結果是優良或合格,但公眾的切身感受卻不合格的強烈反差,公眾依然會不買賬。因為,城市化質量評估標準也好,城市發展質量也罷,每一個數據,每一條指標,都包含著深淺不一的專業知識,如果不深入淺出地對公眾進行相關科普教育,即便公示了征求意見稿,披露了各種數據、信息,公眾仍會是一頭霧水,各種揣測猜疑、以訛傳訛,也就在這一頭霧水中悄然滋生。
因此,長期生活居住在城市、社區中的公眾,他們的身心健康,他們對環境污染、對交通擁堵、對社會保障、對城市安全、對空氣質量的感受,才是《評估體系》關注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