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萬人——“兩個北京”
根據全國婦聯2005年的統計數據,全國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約4000多萬人。這個數字有多大?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 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有16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包含港澳臺)人口數量低于4000萬。換句話說,留守兒童數量已經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省份的總人口,約等于 兩個北京市的人口總量(北京人口約1961萬,據2010年統計數字)。近年來,留守兒童人數還在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在農民工輸出較多的農村地區,留守 兒童比例最高達到當地中小學學生人數的40%。
“后希望工程”
農村留守兒童面臨三大問題:生活、學習和心理,其中心理問題最為嚴重。留守兒童家庭普遍經濟困難,加上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營養狀況堪憂。孩子多由祖輩照 料,生活上有的因老人年齡過大,疏于照管,有的則過度溺愛;學習上他們難以得到輔導,與老人代溝明顯,難以深入溝通。不少兒童心理尤其敏感,有的受到欺 負,自卑、自閉傾向居多,不愿與人溝通,有的甚至走上歧途。不少孩子與父母長年分居兩地,雖然可以電話聯系,但中國人感情普遍內斂,電話溝通多數是生硬套 話,一些父母兩三年才能見孩子一面,由此導致親子感情疏遠。 “希望工程”實施已有20年,“有學上”對大多數農村孩子來說,已經不是奢望。但是,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口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學校有 了,父母“沒了”;知識近了,親情遠了;收入多了,快樂少了。這是“后希望工程”時期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城市,你準備好了么?”
“城市化”是現代社會發展模式的趨勢。雖然我國城鎮人口已占全國人口一半(據2010年國家統計局數字),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會有更多農村人口進入 城市。原因很簡單,城市里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相對高的勞動報酬。對自然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來說,進程務工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鑒于此,大 量青壯年農民懷著“淘金夢”涌入城市,“農民工”逐漸扮演起“城市保姆”的角色,廣泛從事建筑、餐飲、家政、小商品制造等行業。
雖然身處城市,但農民工和城市居民相比,在收入和社會福利保障方面差別很大,再加上戶籍制度的限制,大部分農民工無力供養子女在城市生活、 學習,不得不選擇“一家兩地”的生活。不過,這顯然不是一種穩定的狀態。家庭是一個社會的細胞,2.3億農民工和5800萬留守少年兒童占到了我國總人口 的五分之一,這些家庭的健康和幸福應當是全社會的責任。
110年前,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一文中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希望這5800萬少年兒童能享受到更多城市化帶來的便捷生活與科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