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靜悄悄的黃埔區(qū)文沖村西苑,60多歲的村民陸伯看著眼前兩層多高的舊房,不禁感慨萬千。再過一個月,涌邊整排的握手樓將全部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30層高的電梯房。
5~8年內,將有60多棟高樓大廈在文沖村內拔地而起。對于村貌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村民感情復雜,充滿期待卻又心存疑慮。
憂
住高樓生活成本高 不如獨門獨戶自由
緊靠文沖涌兩岸的房屋,是首批開拆的地塊。靠涌最近的一排房屋,已全部搭起了棚架。
40多歲的駱大姐稱,自己是花都人,20歲不到就嫁入文沖。“因為我是城市居民戶口,我們家只有老公可以分紅。老公在白云區(qū)人和鎮(zhèn)開了一間小廠,我沒有工作,靠幫人帶孩子掙錢。”駱大姐介紹,他們家有兩套房,其中一座兩層高的老屋拿來出租,老屋面積不大,才88m2,租金250元/月。據了解,當地的村民收入來源基本與駱大姐家相似:本地村民每年每人約有1萬多元的分紅,丈夫一般在外面開廠或打工,妻子留在家里,有1~2棟樓租給外地人,但租金不高。
“城中村改造是好事,但我們也有很多擔憂,萬一把我們的房子拆了,最后這個地塊爛尾怎么辦?而且住進高樓大廈,生活成本很高。”駱大姐和許多村民為了省錢,現在還在燒柴做飯。“我們也習慣了自己住一棟樓,擔心住在高樓里跟其他人相處不來。”
盼
改造是發(fā)展趨勢 時勢都是以后好
比起駱大姐,40歲出頭的阿煊樂觀得多。他自己在外面搞運輸生意,老婆留在家里照顧孩子。他的房子在涌邊第一排,屬于第一間開拆的。“房子本身就幾十年了,就算這次不征地拆遷我也打算拆了重建的。”拆遷期間,阿煊一家借住在親戚的房子里。“聽說建新樓要3年,不過有臨遷費,問題不大。”對于以后要搬進30層高的電梯房,阿煊表示可以接受,“改造始終是發(fā)展趨勢,時勢都是以后好過現在的”。
阿煊介紹,村民可以選擇回遷房或直接拿現金補償。但絕大多數村民都會選擇回遷房。一是大家在此土生土長,其次,黃埔現金補償不如市中心高,很難在市區(qū)買樓。
文沖原叫烏涌
專門研究黃埔村名由來的專家李淑芬說,文沖村位于烏涌邊上,在清末之前,村名都是“烏涌”。村中的老人稱,清末時在烏涌近珠江口一帶盜賊猖狂,有人向官府舉報此事,官府接報后,準備派兵消滅盜賊。舉報人陳述不清,誤將盜賊說成是烏涌村村民。烏涌村民知道后,擔心官府會因此破壞村莊,由于官兵多不熟悉村莊位置,于是村民就連夜將村口石碑上的“烏涌”換成“文沖”。此后村子就一直沿用“文沖”這個名字。
未來規(guī)劃
10月打首樁建新樓 地鐵中小學都有
60多棟樓房,每棟有30層左右,配套有學校、醫(yī)院和超市,小區(qū)兩頭有地鐵站……未來的文沖儼然一個城市高級小區(qū)。
據悉,文沖城中村改造模式與獵德相似,與房地產開發(fā)商共同合作完成。文沖以石化路為界,可分為東、西兩翼,而本次首先以石化路以西的部分作為試點進行改造,改造總成本約25.44億,涉及1916戶人家,4896個居民。有關負責人說,今年10月份,文沖涌沿岸將打下第一道樁,開始建新樓。
改造成本由拍賣地塊所得承擔
改造后的地塊將分為三個部分:居民拆遷安置地塊、文沖集體物業(yè)建設地塊和拍賣地塊。改造成本全部由拍賣地塊所取得的資金來承擔。改造將持續(xù)5~8年。
按照城市大型小區(qū)的規(guī)格,村內還將新增一套公共設施,包括2所18班幼兒園、1所24班初中、1所36班小學、居民健身場所、文化站、公交首末站和1個消防站。
文化掙扎
陸氏一族綿延印記 12間宗祠全部保留
“無論村子如何拆,都一定要保留祠堂,這是村民共同的心愿!因為這是陸氏宗族在此綿延800年最深刻的印記。”今年70歲的陸春興告訴記者,規(guī)劃方案一開始時是要將村中的老建筑都遷走,但遭到老村民的強烈反對,經過多方努力,新的方案將把所有祠堂私塾都保留下來,并進行原裝修繕,形成一條古建筑群。
陸春興說,文沖是典型的古村落。800多年前,南宋宰相陸秀夫抱著小皇帝逃到廣東崖門,寧死不降,縱身一跳化作王朝最后一道身影。陸氏一族為避兵亂亦遷至嶺南,數百載滄桑,陸秀夫后人已繁衍生息成珠三角鄉(xiāng)間一大氏族。村里保留的12間宗祠,均為陸氏后人所起。其中陸氏大宗祠是村內最大的祠堂,也是陸氏的總宗祠。這所祠堂于康熙年間(1672年)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