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將近三成的農業戶籍人口已經居住在城鎮之后,我國的城鎮化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指出:今年,201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過鄉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50%。這標志著中國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逆轉,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件大事。由此,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以及價值觀念都會隨之發生及其深刻的變化。
不過,藍皮書同時指出,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的農業戶籍者大多處于“半城市化”狀態,也就是成為城市中的非農就業人口或常住人口,但難以像本地的非農戶口居民那樣分享到城市化帶來的城鎮居民的社會待遇,他們面臨著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覆蓋不足等困境。
調查顯示,半城市化人口享受各類社會保障的比例明顯低于全城市化人口。就養老保險而言,全城市化人口的享有率為63.1%,而半城市化人口僅為30.2%,還不足前者的一半;其醫療保險享有率似乎和全城市化人口相差不大,但其中81.1%的人享有的是“新農合”,享受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基本醫保的僅占17.6%,而在全城市化人口中享有上述兩項醫保的比例合計為81.2%。其余在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方面的待遇享有,也和全城市化人口相去甚遠。
藍皮書認為,居住地因素是目前城市化進程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以家庭成員分離為代價的農村勞動力個人向城鎮的流動,無法維持實質意義上的城市化。以部分農村勞動力流入替代另一部分農村勞動力的回流,在總體上保持了城市化率的增長,但對于務工農村勞動力而言,他們只是參與了城市化建設,而未能分享城市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