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需求前景都不樂觀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要往前走。現在必須轉向以內需發展為主,但有兩大因素制約內需市場,一是體制。
宏觀經濟的三大需求正在不斷下滑。在出口方面,2007年出口貢獻占比達到高峰,在次債危機爆發后,中國出口額迅速往下降。今年前10個月出口額的增長率是22%,把匯率和通脹因素剔掉以后,中國的出口額只增長了6%,明顯低于GDP的增長率。去年,在剔除匯率和通脹因素之后,實際出口增長率為23%。
不僅是出口量,投資額也在大幅度的收縮。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前十個月增長率19.8%,去掉6.8個百分點的價格因素,投資增長是12%。而去年剔掉價格因素,實際增長率是22%。今年與去年相比,存量投資需求下降了10個百分點。
唯一表現稍好的是消費需求,從次債危機爆發后的幾年來看,消費需求快速增長。但是,從去年10月開始,政府決定將通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用緊縮的貨幣政策壓抑通脹,現在CPI降到了5.5%,農民收入情況將要發生改變,一旦農產品價格暴跌,無法保證農民的收入,也無法保證消費需求的增長。
在三大需求前景都不樂觀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要往前走。現在必須轉向以內需發展為主,但有兩大因素制約內需市場,一是體制。市場經濟建立以后,收入差距所形成的財富向少數人手里集中,導致居民消費率的不斷下降;二是中國長期以來采取“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后”的政策戰略取向,這一取向導致國內產生大量的剩余產品,同時也造成城鄉收入差距,壓抑消費的增長。
其中第二個因素是主要原因。并指出必須推動城市化,只有城市化才是走出低谷的唯一通道。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
1994年,我在做國家計委地區司的一個課題時就提出,中國需要走都市圈式的城市化道路。中國人均耕地少,人口規模卻非常龐大,一方面要搞建設,一方面還要保溫飽。這樣的發展只能走日本都市圈的模式,如日本東京、名古屋和阪神三大都市圈,日本都市圈模式可以節約耕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當時,還提出中國應形成九大都市圈,其中就有京津唐都市圈,已經把大廠包括進去了。現在發展實踐來看,基本上還應發展三大城市群,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因為真正意義上的,日本形態的都市圈還未產生。
由于中國的客觀條件,我堅信未來一定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就這一趨勢來講,大廠離北京的距離是三十公里,與北京的一個區沒有太大差別。下一步的發展,肯定是要把大廠變成京津都市圈里具體的功能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