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改革過程中,應重點引導農民進入大中城市還是小城鎮?歷來是爭論的焦點問題。專家認為,農民進入大中城市,有利于提高土地、資金等要素的利用效率,但是也帶來了難以解決的“大城市病”。
重慶自去年8月啟動“未來10年1000萬農民工進城”的戶籍制度改革以來,已有300萬農民轉戶進城,其中46.7%選擇居住小城鎮、 26.3%的群眾選擇居住區縣城、27%選擇重慶主城區。這表明,生活成本低廉、居住便利的小城鎮是農民轉戶居住的首選。根據規劃,重慶市農民轉戶進城的 總體布局為“三三四”,即30%主城,30%區縣城,40%小城鎮。戶改中,重慶農民的流向,總體符合這一布局設計。
專家們認為,從實踐看,小城鎮及縣城應成為我國城市化農民流向的首選。加快完善區縣城及小城鎮功能,已迫在眉睫。
居住成本低是選擇小城鎮主因
“雖然我也向住大城市,但是過日子嘛,肯定要算賬。”開縣中和鎮白果村農民譚愛平全家三口人今年4月都轉戶到鎮上。他告訴記者:“我家一年收入 有4萬多元,家里在中和鎮上買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花了不到10萬塊錢,可以承受。我家里的土地距鎮上不到1公里,雖然轉了戶,但平時仍可以回去種 糧、種菜,基本口糧不愁。如果轉戶到開縣縣城居住,單是買個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就要二三十萬,日常生活開支大,而且也人生地不熟的。”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對江津區、潼南縣25個鄉鎮200多名轉戶農民抽樣調查顯示,農民愿意轉入小城鎮的首要原因在于小城鎮居住成本低、購房壓力不大。沒有門檻限制是重慶近五成農民轉戶進入小城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小城鎮住房醫療教育配套壓力逐步顯現
由于重慶近五成轉戶農民選擇居住小城鎮,原本承載能力弱的小城鎮在土地、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配套壓力和矛盾已逐步顯現。
以小城鎮用地問題為例。重慶市政府參事邱道持說,由于用地緊缺,不少小城鎮人口密度近萬人,不亞于一些省會城市。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量涌入的轉戶農民,使不少小城鎮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基礎和服務設施缺乏的短板暴露得更加明顯。
合理布局城鎮化路徑提升小城鎮承載力
“五成農民愿意居住小城鎮”與“小城鎮要素成本高”的兩難選擇中,重慶市確定了“334”的城鎮發展總體目標,即轉戶進入重慶主城區、區縣城和 小城鎮的“新市民”人數比例分別為3:3:4。即30%主城,30%區縣城,40%小城鎮。專家們認為,尊重農民的選擇和合理的要素布局應成為我國城市化 戰略的兩大支撐。
重慶明確提出了“重點小城鎮發展促進和推動重慶城鎮化進程”,在資金投入、土地供應、
產業
發展、公共配套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專家認為,要讓轉戶農民在小城鎮“留得住,容得下”,就必須不斷增強小城鎮綜合承載力。這將大大緩解大中城市的人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