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周天勇教授日前在《中國經濟時報》撰寫《高房價或造就中國城市化四大“景觀”》一文認為:目前中國城鎮和城市的高房價,阻礙了農民從農村向城市的固定性和永久性轉移。中國在農民進城居住方式、人口流動和財產及收入分配方面,可能表現為以下“景觀”:一、人口“工棚式、集體宿舍式和簡陋租賃式”轉移;二、人口長期(多年)在城鄉和區域之間劇烈流動;三、將形成大規模的城鄉無房流浪人員;四、城市中將形成食利房東和交租農民工兩個階層。
周先生的觀點,于我心有戚戚焉。經歷了本輪全球金融危機,內地經濟對房地產市場的高度依賴性一目了然。危機前國家嚴厲收縮房貸政策,房價應聲而落,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在百業俱疲的情境下房地產業成為內地經濟的救命稻草。經過這一輪反復,我的看法是,不論是從社會心理還是從國家對房地產業的依賴程度看,今后房價的“抗跌性”都將比過去要強。即使房價下挫,其深度和持續時間也會有限,否則內地經濟扛不住。
在此條件下,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區的樓房,將越來越成為富人或城市中產以上階層保值增值的資產,并且因為他們多有余錢,因此多數人會“扛住”房價不讓其下跌,哪怕是有價無市。加上中國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潮流的不可遏止,大城市住房的強勁需求在未來二三十年內都將長期存在。
因此,綜合多方面的因素看,未來二三十年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房價的總趨勢仍將穩步上升。這樣,多數新進城農民要想在城市擁有自己的房屋,殊為不易。
但其實,讓進城農民有房住,并非只有政府提供保障房或農民自建貧民窟一條路。讓地方政府給大量的農民工提供廉租房,甚至廉價房,實際上只是一個烏托邦。從人口規模上來看,未來有5億~6億人口轉移入城鎮,即使我們的未來經濟飛速發展,在養老、醫療甚至教育等公共服務都大量欠賬的情況下,由城市政府向如此巨大的人口提供需要巨額資金支持的廉租房或廉價房,顯然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未來城市,在不傷及房地產市場化基礎和現有房地產格局的前提下,其實可以通過小戶型的住宅建設,滿足目前被市場和政府保障雙雙排斥在外的多數進城農民的住房需求。土地仍然可以招拍掛出讓,但政府應該允許建更高容積率的房子;戶型做得更小,單價不低但總價很低。向香港、日本乃至西方新興的一些中高階層學習,房子迷你而舒適。
為什么至今為止,沒有人愿意為窮人蓋房?一方面是政府沒有足夠的政策加以引導和支持;另一方面,的確如一些開發商所言,中國的有錢人太多(且因為貧富差距太大導致有錢人太有錢)。而政府目前有計劃供應的土地不足(土地供應太足地價就上不去,更不可能“地王”頻出)。這樣一來,現有土地產出的房屋還不夠有錢人消化,哪里輪得上窮人?須知,掙有錢人的錢比掙窮人的錢容易多了,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常識。
在此,筆者呼吁各地負責任的政府,呼吁一些有深刻歷史感和使命感的開發商勇敢地站出來,敢為天下先,填補一下進城農民的小戶型住宅這樣的市場空白。雖然辛苦一點,但錢不會少掙。更重要的是你為歷史、為國家的進步和穩定繁榮做了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