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百姓的樸素愿望。做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工作就是黨和政府為老百姓辦的實事。過去,受限于國家財力和社會發展水平,中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覆蓋面不廣,保障水平較低。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養兒防老”仍是億萬農民的主要養老方式。新農保的推出,填補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空白,改變了農民單純依靠個人家庭養老的模式,對解除農民后顧之憂,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村消費,具有重大積極意義。溫家寶總理表示:新農保將使農民“養老不犯愁”。
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60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2億,老齡化趨勢明顯,社會養老壓力日趨沉重。此次公布的新農保方案則明確提出,由國家財政出資,分擔農民養老壓力。據媒體報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最初上交到國務院的方案,中央財政補貼比例為,西部地區80%、中部60%、東部20%,而國務院領導最終決定,對中西部地區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實行100%補貼,對東部地區補貼50%。中央財政補助比例的明顯提高,意味著中央財政支出的成倍增加,體現出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民養老問題的深切關注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
與“舊農保”相比,新農保體現出兩大進步。
一是保障資金支付結構的變化。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舊農保”,主要以農民繳費為主,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助為輔,這種養老保險模式一度被稱為“農民交錢養活自己”。在新農保制度中,養老資金來源于個人繳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補貼三部分,更多地體現了政府的責任。參加新農保,年滿60周歲的農民,每月都可以領到不少于55元的基礎養老金,在經濟發達地區,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提高補貼標準。這種由農民自己掏錢養老到國家幫助農民養老埋單的轉變,體現了新農保的普惠性質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二是推進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舊農保”的養老保障體制下,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更多地還是由子女負擔。新農保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民養老的負擔,解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后顧之憂。同時,為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任務,在發展過程中,仍將面臨諸多問題。各級地方政府要充分認識新農保政策落實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加強對養老資金籌集、管理和使用方面的監管,加強對新農保政策的解釋、宣傳,讓農民看到新農保的好處,感受到新農保帶來的實實在在利益。要避免為政績拼數字、強迫農民參保的現象發生,使新農保的發展真正建立在農民自覺自愿參與的基礎上,真正把黨中央、國務院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農民問題,是中國的根本問題。雖然中國處在城市化進程之中,但農村人口仍占人口的大多數,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事關社會的公平正義,國家的長治久安。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推出了一系列惠農重大舉措。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實行了農業直接補貼,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而新農保制度的試點,將使廣大農民享受到更多發展成果,得到更多實惠,是黨和政府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征程上邁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