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在高校中的地位,近年來應該說有所恢復。特別是一些傳統(tǒng)綜合性大學,重視程度在恢復,一些優(yōu)秀學生也愿意來學了。這是可喜的趨向。
但現(xiàn)在,高校辦人文學科的思維很成問題,由此產(chǎn)生了一些奇怪的現(xiàn)象,非常不利于學科的發(fā)展:首先,學科劃分過細,各專業(yè)領域非常狹窄,彼此封閉,缺乏溝通和聯(lián)系。人文科學內(nèi)在是相互融通的,需要一個大人文的平臺讓它們交融一體。
其次,教育部門也好,高校管理者也好,雖然對人文學科重視了,但也提出了過高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要求。國家希望加快人文社科發(fā)展,希望馬上出成果;管理者也下了很多指標,希望人文學科的成果在教育上、宣傳上、政府改革上、社會發(fā)展上起作用。其實文史哲需要細水長流、長期積累、淡定而為,過度施加壓力,會扭曲其發(fā)展導向。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高校普遍把項目作為學者職稱評審的依據(jù),比如講師評副教授,一定要拿幾個省部級項目,副教授晉升教授,一定要拿幾個國家級項目。雖然項目制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并不適用于人文學科。
且不說很多項目是帶著方向下來的,學者承接這些項目,可能對自己的既定的研究方向產(chǎn)生妨礙,影響自由的研究。更致命的是,拿項目本身競爭很激烈,里面牽扯到太多人際關系、應酬等非學術的因素。學者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放在拉關系、搞應酬這些方面,這對需要靜心做學問的人文學科是非常大的打擊。
最近流傳這樣一個段子,很有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做課題;商女不知亡國恨,一天到晚做課題;千古興亡多少事,只因滿朝做課題;舉頭望明月,低頭做課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排學者做課題;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做課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做課題。
以上這三點現(xiàn)象,歸結到一點,都是用工科思維辦人文學科的結果。工科思維主導了高校,要么是對人文學科不夠重視,要么就是用工科思維來重視,精細化的專業(yè)劃分、研究問題項目化、目標成果導向就都應運而生。這樣不是不好,但適用于理工科,不適用于人文學科。
我覺得,高校特別是綜合型大學,一定要清楚人文學科的內(nèi)在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取消職稱評審的課題項目指標,減輕目標成果壓力;如果能夠打破學科院系的行政壁壘,在文史哲之間建立交融互通的平臺,就更好了。(賀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