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中國味道”本身的口味特征,使得這些食品企業只能深耕國內市場,而很難走出國門。但是,當這些企業在國內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時,其增長的邊際效應必然會大幅減弱,亦即遭遇到“規模天花板”。
12月7日,徐福記國際集團對外公告,中國商務部已于12月6日批準了雀巢以17億美元收購其60%股權的交易。
這是繼2010年3月帝亞歐控股水井坊、今年11月百勝收購小肥羊之后,又一家中國食品企業,被外資收購的典型案例。實際上,近年來中國食品企業被外資收購已呈加劇態勢,僅雀巢一家即收購了六家,而另一家飲料巨頭達能更是收購了近十家。
稍微留心就會發現,這些散發著“中國味道”的食品企業,大多身處白酒、糖果、糕點、餐飲、飲料等食品行業,其口味特征明顯,以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適口為主。
是何原因令“中國味道”頻頻淪于外資之手?又是何原因讓創始人將苦心孤詣帶大的“孩子”賣予他人?
這其中當然不乏經營不善、資金斷裂、內部紛爭等因素。但是,事實并非完全如此,以剛被雀巢收購的徐福記為例,其2010年全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43.1億元和6.0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31%,這樣的業績即使放眼整個食品業均堪稱上佳。與徐福記類似,小肥羊在“委身”于百勝前,其股價表現一直平穩,且不乏亮點,同樣不是因為缺錢或經營困難而賣出。
事實上,對于這些已成規模并且業績穩定的“中國味道”,之所以最終選擇賣出,最為關鍵的原因是遭遇到增長“天花板”,并主要集中于“規模天花板”和“管理天花板”兩方面。
正是“中國味道”本身的口味特征,使得這些食品企業只能深耕國內市場,而很難走出國門。但是,當這些企業在國內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時,其增長的邊際效應必然會大幅減弱,亦即遭遇到“規模天花板”。
與“規模天花板”相伴隨的是“管理天花板”,因為“中國味道”推崇的是差異化、多口味,且生產流程很難做到絕對標準化,所以一旦企業形成一定的規模,其后期的管理往往呈曲線下降趨勢。
正是“天花板”效應的阻礙,使得諸多“中國味道”在看似波瀾不驚時選擇賣出。
而上述“天花板”效應,并非絕對無解。通過“多元化”和“走出去”可以進行突破,如娃哈哈和肯德基便是兩個成功的案例。1987年創建的娃哈哈,一直采取扎根中國市場的戰略,其最初的產品是兒童口服液,但是隨著市場規模的逐步拓展,現已涉足到水、飲料、罐頭食品、保健品和瓜子等,今天已經成為全國最大全球第五的食品企業。而同于1987年在中國開第一家餐廳的肯德基,作為全球最大的炸雞連鎖餐廳,則一直將走出去作為指導原則,目前在中國的門店已經突破3000家。
但是,上述“多元化”和“走出去”切不可盲目施行?!岸嘣北仨毷怯邢薅嘣?,是在現有產品已形成絕對市場優勢后,通過現有營銷網絡的低成本優勢,進行相關食品的有限多元化。而“走出去”的要求則更高,必須在生產流程和管理流程已做到絕對標準化時,學習肯德基進入中國所采取“中國味道”的路徑,在海外市場因地制宜地采取“他國味道”,而不能因循守舊、抱殘守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