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杜娟)北方地區近日的霧霾天氣使得PM2.5的問題一直受到公眾關注。來自國家環保部的消息稱,自11月16日對外公布《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 見稿)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日報技術規定》(三次征求意見稿)以來,收到各類反饋意見1500多條,普遍贊成將PM2.5納入標準。
公眾希望及時公布數據
據悉,本次征求意見工作截止時間是12月5日,通過郵件、傳真、信件等反饋各類意見1500余條,意見和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普遍贊成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將PM2.5作為一般評價項目納入標準;建議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步實施,部分污染重、有條件的地區應在 2016年1月1日前提前實施;建議調整標準分區和分級、部分污染物限值等標準文本內容;建議標準實施后加強監測,及時公布數據,使公眾及時了解空氣質量 狀況。
專家建議三大城市群先實施
實際上,公眾對2016年才開始正式實施新的標準都覺得太遙遠,而且目前從監測技術上看已經不成問題,國內大城市普遍具備了監測PM2.5的技術,而且很多都在進行了監測,但都以內部學術研究為由不向公眾公布。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遠航表示,新的標準應該分區分階段地推行,首先在包括廣州在內的國內47個重點城市推開,起碼要在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實行。
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珠三角城市較多具備了監測能力,但省內其他地區還需要資金購買設備和人員投入,臭氧和PM2.5的監測設備,兩種加起來約60萬元左右,1個市如果有10個站點,就需要投入 600萬元。
注:PM2.5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
北京環保局:
“遷移監測點”說法不實
本報北京訊 (記者 李穎)昨天,大風吹散了積聚多日的大霧,北京又出現了藍天。微博上有人指出,北京曾關閉過空氣監測站。記者昨天采訪北京市環保局(微博)副局長杜少中(微博),他對記者表示,文中提出北京2006年關閉監測站不屬實。
昨天,杜少中向記者表示,關于遷移監測點的問題,早在2008年奧運會時就有人提過。他告訴記者,北京沒有關閉過監測站,“從8個(空氣監測站)加到現在的27個,你說怎么會關了呢?”
記者查詢過往新聞報道,發現2008年就有傳言說北京將兩個空氣監測站搬到了污染較輕的地區。當時,時任北京奧組委工程和環境部副部長余小萱就曾明確表示“北京沒有移動空氣監測站”,北京近幾年監測站數量從8個增加到2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