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是十四大的表述。后來到了十四屆三中全會,表述改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到了十六屆三中全會,我在參加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時提出,“要從源頭上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建議。我提出,原來的表述不夠科學,我們要搞清:
一、宏觀調控是資源配置的前提條件,還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五大支柱之一,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有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
二、資源在市場配置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作用,還是資源配置在政府的調控下發揮市場的作用?
三、資源配置的主體是政府還是市場?是政府行政主導型還是市場主導型的市場經濟?
四、宏觀調控的含義是什么?應該主要是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節經濟的運行。
五、誰代表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國務院當然是代表國家,但省市也說自己代表國家,所以各地都爭要宏觀調控權。
起草小組經過認真討論研究并經中央同意,不再提“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只強調“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表述。應該說這個表述是科學的,與時俱進的。但在實踐中還是過多地強調政府的作用。目前各級政府和部門過分強調自己的宏觀調控職能,很大程度上是計劃經濟時期行政性控制的翻版。必須明確:政府宏觀調控不是資源配置的前提,配置資源的主體是市場,而不是政府。
宏觀調控要更多地運用間接調控,盡可能少用行政手段。政府如何改革宏觀調控方式,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是當前和今后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一是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較高,傳統的行政方式進行調控所起的作用不會很大。二是長期以來由于計劃經濟體制所產生的主要是總需求膨脹的傾向,現在已經讓位給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所產生的供給過剩傾向。這就是說宏觀調控的背景和基礎發生了變化。因此,調控方式必應發生變化。三是依靠行政審批制度和管制來加強宏觀調控,容易造成權錢交易,容易抬高企業的準入門檻,造成某些行業的人為壟斷,提高某些行業的利潤。管制越嚴,利潤越高,地方的積極性就越高。四是行政手段容易加大改革和發展的成本。因此,要盡量少用行政手段。
(高尚全 作者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