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6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鄒德慈先生對樊綱研究員關于中國城市化質量的主題演講進行點評的同時,闡釋自己對城市化質量的認識。
鄒德慈院士認為,在現代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化過程就是這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人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轉化為城市居民的過程,即農村人口比例逐漸下降,城市人口比例逐漸上升。他認為,由于各區域城市化上升的速度、變化的形態都不盡一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各個省、各個自治區都不完全相同。
鄒德慈院士回顧了他從2003年開始參加國家科技部對重大科技戰略發展的問題研究時,提出城市化是社會共存的。所謂社會共存,是指牽著整個社會,是國家戰略性問題。
鄒院士指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城鎮化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左右已經是一個很快的速度,而今后應該著重研究城鎮化的質量。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對城市化的本質即人的城市化的重視,也就是農民真正轉變為市民的程度。他認為,二三十年來在每年從農村流到城市的流動人口中真正能成為城市的常住人口,只有其中的10%。也就是說只有一千多萬人左右,從戶籍上或者從身份上成為城市的常住人口,而剩下的大部分是流動式的、候鳥式的遷移:年初來了,冬天快過年又回農村去。他認為這樣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給鐵路運輸、公路運輸造成很大壓力。而這樣的現象表明,來城市里來打工的勞動力數量遠大于長期落在城市的人口數量。這說明在城市里打工的農民工群體很難融入成為城市的一員。
在分析城市化質量和城市質量的關系與區別時,他說:城市化的質量并不等于是城市的質量。一字之差,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他認為城市化進程必然而且應該能夠提高城市的質量,這里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物質性的。城市質量在物質方面,體現在多個方面,如住房、服務設施、市政設施、交通設施等城市物質建設。他認為,有些城市建設是非常有利于城市居民的。有一部分設施,如豪華建筑卻不是服務于整個城市普通居民的。對這樣的建筑設施要慎重地進行考慮。特別是在有相當一部分城市群體住房還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如何分配資源這就關涉到城市質量的物質方面。
第二個表現是經濟方面。這里涉及到產業發展與就業、民生之間的關系,涉及到城市化過程中各種社會現象,以及城市資源的分配問題,這關涉到整個社會的和諧。
第三是城市的環境質量。鄒德慈院士認為,這是城市質量中很重要的一環。城市環境包括水、空氣,垃圾處理等等。他指出,城市環境質量與城市空間的分布緊密相關。城市化的結果直接影響到全國城市空間布局是否區域平衡。鄒院士對一些巨型城市不斷增長的人口規模表示擔憂。他認為,盲目的擴大城市規模,沒有科學規劃和合理的政策體系,是很難稱之為高質量城市的。
最后,鄒德慈指出城市化的質量包含著三農的質量。他認為,高質量的城市化應該帶來三農問題的緩解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以便農村問題得到更好的安排、農民的生活各方面有所改善。他指出,之前的城市化過程中,有的地方城鎮化指標提高了、城市擴大了,農村卻出現了空心化。而高質量的城市化,既要重視城市發展,也要農村有所改善。因為這兩者作為一個整體是緊密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