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11月24日,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原司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會長李兵弟,在太原召開的中國特色城市化論壇作“提升中國城市化發展質量是當前的急所要務”專題報告時說:“中國應避免農民‘光屁股’進城”。
報告中,李兵弟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的發展歷程,他說盡管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正面臨著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進程最緊迫、問題最復雜,任務最艱巨,世界上其他國家從未遇到過的城市化大潮的挑戰。當前,在這一嚴峻的挑戰中,必須直面的重要問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提升城市化發展質量,實現城市化發展速度與質量的統一,資源節約和環境安全的統一,政府善治與民主發展的統一,民生福祉與國力增強的統一,進而全面實現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社會和諧。
他說,中國未來20-30年最重要的發展動力是城市化,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城市的發展方式也要轉變。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小城鎮)快速聚集所帶來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公共基礎設施不足、環境污染擴散、社會保障制度不平衡、社會治理結構滯后等制約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半城市化”難題,正是城市化發展質量問題的集中表現。
他分析認為,我國城市的躍進發展不同程度地侵害了農民利益。
一是農村資源要素不斷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向尚未扭轉,城鄉之間發展差距不斷加大,本世紀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每年大約1000元的絕對差持續擴大,2010年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已經擴大到了3.33:1,西部地區城鄉差距更為突出。
二是一些地方盲目推動城市化,違反規劃、違背民意、強制拆遷、強制撤村,嚴重侵害老百姓利益,不斷引發群體性事件沖突。部分城市推進城市化的沖動來自于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千方百計把農民土地變為建設用地,一些農民“被上樓”,一些村莊成建制地變為城鎮,違法拆遷、暴力拆遷,嚴重損害農民利益。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2.7萬億元,占財政收入比重達32.53%;5年來,全國共批準新增建設用地3300多萬畝,農民直接得到的土地出讓收入收益偏低,難以解決長期穩定的發展需求。
三是部分地區城鄉發展矛盾突出,官民爭利、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如,2011年8月,有“中國最美鄉村”之稱的江西婺源,因不滿旅游收益分配不均,江灣、汪口及李坑等著名景點7月以來陸續被村民關閉,封路拒絕游客進入。事件引起大批購買了套票(包含所有景點門票)的游客不滿,官方到場處理時,引發群體事件,村民圍毆多名官員。
對于我國目前存在的“半城市化”現象,他認為“半城市化”讓農民轉化為市民艱難,城市化的真正標志是進城農民有充分的就業和完全的市民權益。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顯示,2001年至2007年,地級以上城市市轄區建成區面積增長70.1%,但人口增長只有30%。
李兵弟說,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城市化率調查研究報告》(中國城市化率白皮書)表明,按城鎮非農人口與總人口之比計算出的城市化率數據,與國家統計局按全國城鎮人口與總人口之比計算出的數據相比,2006-2009年兩者之差分別為11.37、11.97、12.4和12.83個百分點,每年涉及人口基本上在1.60億人左右。2010年我國城市化率是46.59%,而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3%。這意味著有13.6%即1.28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沒有城鎮戶口及享有城鎮居民待遇。
他認為,這部分農民工相當部分還沒有在城鎮站住腳,他們缺乏穩定的就業和城鎮固定的居所。即使一些已經長期生活在城鎮的農村戶籍的居民,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難以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與社會保障,成為被邊緣化的、被“城市化”的居民。
他呼吁,“中國應避免農民‘光屁股’進城”。應加強保護農村轉移人口權益的制度建設。統籌研究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后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逐步實現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
他強調,要逐步創造條件,從根本上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造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嚴格規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科學引導農村居民點相對集中建設,依據城鄉規劃有步驟地重構城鄉居民點聚落體系。進一步加強城市安全保障機制建設,暢通城鎮居民意志表述渠道,創新城鄉社會治理機制,努力實現有質量的城市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