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溫嶺市的垃圾堵道事件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注。據報道,該市東環高架職教城路附近的非機動車道已被近百米的垃圾帶堵死,沿路的垃圾堆得像小山,行路至此, 濃重的惡臭就撲鼻而來。
新聞再次引起人們對城市垃圾處理問題的關注,據報道,中國600多個城市中,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1/4已經無垃圾填埋堆放場地。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
與此同時,作為我國生活垃圾主要處理方式的在填埋、焚燒等終端處理方式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不斷攀升,而被視為“突圍”生力軍的垃圾分類同樣遭遇困境。
城市垃圾分類現狀
2000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和桂林8個城市成為原建設部公布的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10年過去,在這些較早推行分類垃圾箱的大中型城市,垃圾減量化處理的進展如何?垃圾分類是否如同最初的預想融入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習慣?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看看幾座代表性大城市的垃圾分類現狀。
北京:“分它干什么呢?!”
作為實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重要內容,北京在奧運申辦報告中向國際社會承諾奧運會期間,奧運場館100%實行垃圾分類收集,資源化率達到50%的目標”。然而,奧運過后三年,垃圾分類卻遠未“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西城區一密閉式清潔站,記者注意到從轄區各處運來的垃圾最終被混合在一起打包裝車。在居民區中初步分類的垃圾最終又雜糅在一起。負責垃圾清運的管理人員表示,這是西城區的普遍情況。接著,記者對生活在附近的居民進行了隨進訪問,很多居民表示,小區住戶對垃圾分類興致不高,“既然是要混在一起,分它干什么呢?!”
廣州:“走一步、退一步”
十年前,廣州就開啟了垃圾分類的嘗試,曾主編了垃圾分類標準,由原建設部作為國標頒布。然而,作為國內最先試點垃圾分類的城市,廣州的垃圾分類進程仍長路漫漫。以廣州市最早推行垃圾分類的越秀區的五羊南社區為例,這個曾今的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實際垃圾分類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據報道,該社區垃圾收集站原本預計每天會接受1.8噸至2噸廚余垃圾,實際情況是常常連一半都達不到。在這個以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最強著稱的小區尚且如此,其他小區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據近期一項社會調查顯示,相當部分的廣東市民根本不知道廣東實施了垃圾分類。事實上,由于離預期相差甚遠,廣州市政府去年4月就做出決定:不再投放比單桶垃圾箱貴50%的分類垃圾箱。有網友不無感嘆地戲稱這樣的實施進展真是“走一步、退一步”。
深圳:僅一成居民了解具體的垃圾分類方法
日前,深圳大學“綠色風”環保協會的志愿者針對深圳南山區4個大型社區100名居民做了一項“居民垃圾分類意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三成居民從未接觸過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僅一成居民了解具體的垃圾分類方法;多數人認為垃圾分類很麻煩、不知道如何分類。
在這個中國開放先鋒城市,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似乎并沒有對市民環保意識的提升有太大幫助。作為垃圾分類中最關鍵一環的居民對家庭分類意識竟如此單薄,城市垃圾減量工作的實際效果也就可見一斑了。據報道,在設置了標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等垃圾桶的小區里,居民把家庭垃圾投放在哪個桶里完全是隨機行為。而對于環衛人員,不管垃圾是否經過分類都會魚龍混雜地倒進垃圾站。
上海:效果初現,問題依舊
上海從今年5月起,推進“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項目,作為項目的主打內容,垃圾分類干濕兩分類法將取代之前較為繁瑣的“四分法”。為了加大新型分類法的執行力度,上海市發動社區志愿者參與到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中,分發宣傳材料、粘貼分類標示、在高峰時段站崗……真可以說是大力發動了“人民戰爭”的力量。在這樣的高強度投入下,垃圾分類的效果初現,市綠化市容部門表示,截至6月底,根據已經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試點工作的居住區的分類情況來看,目前通過廚余果皮、其它垃圾分類能夠實現居住區日常生活垃圾減量率約20%。
然而,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仍然存在。在一些實行試點的小區,有很多居民根本不按標示投放垃圾,其中有些是不熟悉新投放方法,有些則是明知故犯。據社區志愿者反映,大概有一半的生活垃圾仍然沒有按照規范分類。
垃圾減量難在哪?
北上廣深歷來是我國特大型城市的代表,他們的城市化進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陸城市的最高水平。然而,垃圾分類這一被普遍看好的措施在這些城市實施十年來卻幾乎陷于停滯,曾經光亮時尚的街頭分類垃圾桶要不淪為又一個形象工程的擺設,要不漸漸淡出了公眾視線,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官員:尚不具備垃圾分類條件
垃圾分類無疑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源頭分類、前段分揀和后端處理等,任何一個環節的能力缺乏往往直接導致整個系統的無效。持這樣觀點的就有深圳市城管局環衛處副處長羅向東,他認為,深圳垃圾分類進展遲緩就在于深圳市尚不具備徹底分類收集和分類處理的能力。“目前深圳只有垃圾焚燒設施和垃圾填埋設施,而廚余垃圾約占垃圾總量的 45-50%之間,目前深圳垃圾日產生量是1.3萬噸。按一半來估算,深圳的廚余垃圾處理能力應達到6500噸左右,而目前在南山只有一座200噸規模的廚余垃圾處理設施。”
城市公共硬件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財力投入,很多城市存在對垃圾分類項目資源投入不足的現象。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認為,關鍵還是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這位長期關注城市環保的委員認為,政府投入資金不足直接制約著從宣傳、到設施投入、再到后期處理等各環節的實施成效。他舉例說,去年廣州僅用1500萬財政經費購置全市的分類容器,“全市要買垃圾桶,這1500萬元怎么夠用呢”。
如果說,北上廣深經過十年的努力總算走上了垃圾分類的“慢車道”的話,我國廣大的二三線城市仍在上路前的摸索階段,海南環衛部門一名官員指出,像海口這樣的城市,整體上還不具備實施垃圾分類的條件,只能是作為之后工作努力方向。
專家:要多聽民間的聲音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李迪華老師認為,政府在推進垃圾分類這樣的公益性質的公共服務政策時,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調研論證和后期效果評估。要注重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專題研究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及時對推行的政策措施進行調整。李迪華老師指出,只有充分認識到城市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強化政府的責任,強化垃圾減量政策執行決心,不斷鞏固公眾參與的信心,才能最終有所收效。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呂斌主任認為,垃圾分類的推進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從政府到民間的共同努力。其中一個根本問題是城市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把垃圾資源化結合于可持續發展的大戰略中。他認為目前有兩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強,一是加大宣傳力度,要讓市民認識到城市環境問題的嚴峻性,提高垃圾分類意識;一是要加強制度建設,他指出發達國家垃圾分類自覺行為的形成是與嚴格的懲罰機制相關的。
一位長期致力于環保領域研究的專家指出,政府在制定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政策中,對民間的聲音重視得不夠。他指出,對于一些專業民間環保機構提出的針對垃圾分類的建議或意見,政府相關部門并未作出及時的回應,而這些建議往往更符合現實條件,這就導致了一些旨在推行垃圾分類的公共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往往脫離實際。
市民:社會整體氛圍很重要
根據一項網上調查,88%的網友認為垃圾分類實施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實施監督主體;70%的網友表示不清楚垃圾怎么分類。與之形成對比的是,90%的受訪者支持垃圾分類,但認為不應操之過急,應在做好先期工作的基礎上有序推進。
為了了解市民對垃圾分類推進乏力原因的看法,記者在北京市不同區域進行了隨機訪談,在海淀區三里河附近一些設置了垃圾分類設施的小區,一些居民認為,由于小區內人員構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很多住戶根本就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垃圾分類效果當然會大打折扣。另外,記者也了解到,不同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的差異還反映在年齡上,相對于對新鮮事物接受較快的年輕人,有生活一定之規的中老年人對垃圾分類接受起來有困難。
居民環保意識的差異也與整個社會文化氛圍密切相關。上海一位曾今旅居瑞士的女士在網上發帖認為,在很多歐洲國家,熱衷環保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時尚,各類致力于城市環境改善的民間組織大量存在,這就促成了當地居民很強的環保意識,而這樣的民間環保組織在國內才剛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