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如此對貨幣政策走向的理解與判斷,令人質疑。也有媒體對宏觀微調的解讀是,貨幣政策基調不改變,但節奏力度不同,當前貨幣政策在維持“總體偏緊”的情況下實行“定向寬松”。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則認為,宏觀調控政策取向不變,目前貨幣政策更注重敏感性、前瞻性、靈活性及微調性上。在筆者看來,宏觀微調并非是信貸數量上的增加,也不是貨幣政策的隨意調整,而是把重心放在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上,通過價格機制來改變當前的信貸供求關系,調整信貸流向,遏制不合理的信貸需求。
因為,就今年的銀行信貸增長看,市場一直認為總體偏緊,大量中小企業從正規的銀行體系得不到融資。但實際上今年信貸增長總量仍可達7.5萬億元左右的區間,不會低于去年的水平,只不過與2009年過度信貸增長比有所減少,但比2006年至2008年那幾年都要增長一倍以上。換句話說,今年銀行信貸增長從量上說并不是問題,問題在大量銀行信貸流向了哪里。是流向了鼓勵發展的行業或企業?還是流向低效率、不鼓勵發展的企業或行業?
為何今年信貸增長總量不低,市場卻普遍會感覺偏緊?最為重要的原因是銀行信貸在政府管制下利率過低,或商業銀行不能有效進行風險定價。在這種情況下,對信貸資源的爭奪往往是量上的競爭不是價格上的取勝。而在政府權力主導下,信貸資源更多會流向強勢企業或行業,流向與政府關系更密切的企業或行業,由此產生對中小企業信貸的嚴重擠出效應,致使后者對信貸資源的饑渴癥越來越嚴重。
從國內民間信貸市場的瘋狂情形來看,為何一方面國內市場越來越感覺到央行貨幣政策越來越緊;另一方面大量銀行信貸資金紛紛流入民間信貸市場,掀起一股企業、個人、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等全民“炒錢”熱潮?問題正在于,今年的銀行信貸增長并非減少,只不過由于當前國內銀行信貸運作機制市場化的程度低,利率被管制沒有通過有效途徑流入真正需要的企業或行業。
還有,為何國內信貸饑渴癥會如此嚴重?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美聯儲也向銀行體系及金融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但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銀行不敢輕易向企業貸款,企業也不敢輕易向銀行借錢。何也?因為在成熟的市場條件下,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發生了信貸關系就得由自身承擔責任。不可能融資收益可以由自己獲得,而融資成本卻轉嫁給社會來承擔。
中國的貨幣運作機制,與成熟市場就存在著差距。一方面,政府對金融資源的數量管制及價格管制政策,造成國內金融市場的低利率、高利差,造成了不僅向國內商業銀行政策性資源注入,商業銀行貸款越多,其利潤水平就越高,商業銀行可坐享其成;而且也讓銀行債務人越來越貪婪。因為獲得任何貸款都是一份利益。誰貸款越多,誰利益就越大。甚至于,對于不少地方政府來說,從來就不考慮償還貸款,無異于無本生利。反之,對于國內銀行分散化的債務人來說,這種信貸運作機制則成了嚴重的財富轉移與掠奪機制。無論是從當前嚴重的負利率來看還是從近幾年來嚴重的低利率來說,都成了銀行債務人嚴重的財富轉移機制。銀行存款人的一年期利率可保持在3%左右,而其他任何一個行業回報率都會高于此收益多倍。對于暴利性的房地產業更是相差不知多少倍。如果按照今年的情況來計算,負利率在3%左右,一年間存款居民財富轉移就達到9000億。在當前的制度安排下,分散化的個人對這種嚴重的財富轉移,意見再大也束手無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當前國內銀行信貸偏緊,并非是數量上減少,而是銀行信貸運作價格機制低效率,從而使得既有的銀行信貸資金無法通過有效的市場價格機制運作,有限的信貸資金沒能流向實體經濟所需求的企業或行業,而流向了市場炒作嚴重的虛擬經濟,由此形成了瘋狂的“炒錢”、“炒房地產”熱潮。因此,當前宏觀經濟微調,就是要加大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希望通過利率機制來調整當前信貸饑渴癥,調整當前的信貸供求關系,讓有限的信貸資金流向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企業或行業。如果不是這樣,信貸饑渴癥得不到有效遏制,哪怕信貸增長再快,也是滿足不了這種無限炒作的信貸增長要求的。
所以,筆者堅持認為,當前,在放松對銀行數量控制的同時,更要放松政府對利率管制,以盡快提高國內銀行的存款利率水平,盡力降低負利率。(作者易憲容,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