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幕場景之所以讓人心酸,是因為照片背后有著無奈的現實:小女孩的爸爸媽媽都出去打工了,8個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要干農活,只好由小女孩帶著弟弟上學。而在小女孩生活的苗族村寨,全村45歲以下的成年人大都在外打工,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留守兒童。
如果讓目光跳出湘西山村這一隅,就會發現,“弟弟要睡了”折射出許多農村家庭的普遍處境。來自全國婦聯、全國老齡辦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口約5800萬,留守老人多達4000萬。
伴隨著中國社會快速走向城市化、工業化,在打工潮席卷之下,曾經“依依墟里煙”的村子,只剩下老弱婦孺的孤獨背影。“說村不是村,有院沒有人;說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一幅“空心化”的落寞圖景,觸動了轉型期的一大社會痛點。
近年來,從街頭流浪兒童到廣西溫江村“問題少年”成群,從邵陽沉船事故到留守女童與奶奶尸體獨處7天,無不表明在“空心化”蔓延的背景下,一些農村地區的空巢老人“老無所依”,留守兒童“幼無所靠”,孩子們普遍存在學業失教、生活失助、親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問題。這不僅是他們的生活困擾,也是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
《弟弟要睡了》這張照片為什么能打動網友?一個網絡調查中,居前兩位的回答分別是“折射了部分落后地區的貧困現狀”和“反映了留守兒童權利保障的缺失”。這告訴我們,在社會流動加劇的時代,流動者的境況備受關注,但留守者的權益如何保障、留守兒童的未來何處安放,還是一個有待破解的難題。
事實上,我們的社會一直在努力回答這些問題。近年來,從政府部門到民間組織,代理家長、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之家、免費午餐、留守兒童關愛基金等創新舉措不斷涌現。日前,國務院決定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2600萬特困地區學生每人每日補助營養餐費3元,這也是許多留守兒童的福音。
一位領導同志曾在給留守兒童的回信中寫道:“在我們心里,每一個孩子都不普通。你們現在是我們的至愛、祖國的花朵,將來是社會的財富、國家的棟梁。你們成長的每一時刻都牽掛著我們的心,你們的幸福和健康成長正是我們為之奮斗的真正價值所在。”這樣的殷殷深情,亟需化為破除城鄉壁壘、保障留守權益的制度關愛,才能真正紓解農村“空心化”之痛,給希望的田野帶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