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海:六中全會吹響中華文化復興的號角
時間:2011-10-21 10:08:30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于10月18日閉幕,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網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中共中央編譯局秘書長楊金海。他認為,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公報》對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的闡釋,這不僅鼓舞人心,也體現了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文化復興是整個中華民族復興的最后標志。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次會議不僅吹響了文化復興的號角,同時也吹響了中華民族復興的號角。
楊金海提出,六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們的文化自覺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標志黨對文化戰略制定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首先標志著文化自覺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近代以來,由于受內外反動勢力的壓迫,我們的文化一直處于弱勢狀態。怎么樣振興我們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有識之士在探尋的問題。這種探索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太平天國尋求基督教文化到改良派的改良主義文化,直至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都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失敗之后,許多有識之士進一步從思想文化上反省,認為中華民族不僅應該學習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應該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后,特別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國有識之士最后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自此中國的文化建設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們黨成立后,十分注重先進文化建設。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第一次全面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全面闡釋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本質和內涵,那就是要建設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推進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的同時要大力推進文化建設。改革開放之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培養“四有新人”等;江澤民同志提出了先進文化建設;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和諧文化建設。這些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這次會議進一步全面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并把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使得文化建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二點標志著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當前形勢下,黨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問題是針對我們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來的,即針對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勢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文化不自信是有歷史原因的,客觀上是“三座大山”長期壓迫的產物,主觀上是我們的人民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由于落后而形成了弱勢文化心理。從清朝末年到現在一直在爭論“中體西用”,后來又爭論“西體中用”等等,爭論的背后都有這樣一個心理問題。文化自卑心理、弱勢心理、防御心理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文化建設,也影響著我們的文化外交,影響了我們的文化“走出去”。怎樣才能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如何激發我們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來,有識之士一直在努力。 孫中山提出了“振興中華”,毛澤東同志提出要創造我們的新文化,改革之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別是近30多年來,我們在創造巨大的經濟、政治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大大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隨著我們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的思想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達到空前的程度。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三,這次會議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現代文化戰略的制定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要發展,必須有一套自己的戰略和策略。六中全會比較完整地對此進行了論述,這就是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方向,而不是資本主義文化的方向,更不是要回到封建主義的文化。文化建設的目標就是要推進科學發展,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的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我們的人民有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六中全會對整個文化建設戰略進行了系統的闡釋。如何實現這個戰略?對此會議還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措施,要求腳踏實地的推進我們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維護我們的文化安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等等。其中,“文化走出去”不僅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包括中國現代文化,要給世界人民展現一個現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國形象。總之,通過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讓文化不僅能造福中國人民,而且能引領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為和諧世界建設作出中華民族的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