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城市化率不必太高,也不能太高,達到60%多一點,大體就可以了。
據全國城市化率統計,近十幾年一般年增長都在l%左右。由于受就業情況限制,許多城市目前不能放開戶口管制。農民進城打工對城鄉都有利,是中國城市化的一大創舉,但全搬進城,過快、過多地提高城市化率,將帶來就業困難、各種設施跟不上等問題。
現在看來,全國城市化率保持年增長l%就可以了,至2020年達60%多一點。同時在控制總人口16億人時,保留一部分(5—6億)農民,從事基本農田和林牧業以及就地加工農、林、牧產品,無論從生產和生活來看還是適宜的。
二是對中國的城市化要有全民的觀點,農業和農村的提高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內容。
城市化不應只指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應當包括農業和農村生活水平應和城市相當,這才是廣義的城市化。
現在,歐洲、北美、日本都已經實現了農村生活并不比城市差,農業人口已不愿意進城,城鄉均衡發展,甚至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而中國情況不同,工業化尚處于中期階段,農業勞動力有余,需要轉入生產、生活效率都比較高的城市中來,農民進城的城市化尚處于初始階段。城市帶動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城鄉差距擴大,所以必須城鄉兼顧、協調發展,共創健康、文明、全民意義上的城市化,應當成為中國城市化的重要特色。
三是城市化要面向未來,也要尊重自己的歷史。
城市和城市化本身是一個歷史的積累的過程。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羅馬就能看到它的不同階段的建設成果。作為歷史的城市,總是要規劃未來,使城市生活不斷適應未來的需要,必然既要有新陳代謝,又要留下歷史的“記憶”。
中國城市的歷史悠久,積累了前人留下的大量的物質財富和聰明智慧。中國從夏商時代就有城市的發展,《禮記》等古籍中有不少關于城市建設具有科學性的理論,如管子的規劃原理,和“天人合一”、“象天法地”、“辨方正位”等基本理念,以及體現這些理論的歷史上的長安、北京、蘇州、南京等眾多的實例,形成了中國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少城市已經重視城市遺產的保護,甚至積極重修一些歷史建筑,但還是要防止急功近利、忽視歷史文化保護的傾向。如果在城市化過程中盲目追求西化、割斷歷史,恐怕就談不上有文化的、宜人的、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
(作者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兩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