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一路回落,國內成品油價格終于迎來新一輪喘息,而在調價大幕乍一拉開的同時,石化雙雄與民營油企的價格“混戰”也隨即打響。
10月16日,在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召開的2011年年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數位民營石油企業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搶奪價格優勢,企業所在地的多數民營加油站在原有價格已低于新的最高零售價的基礎上繼續優惠,每升下調0.4元至0.6元不等。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中石油、中石化93#指導價定在7.61元/升時,全國各地多數民營加油站則紛紛選擇了降價促銷。其中,北京部分民營加油站的銷售價格更是一度跌落至6元區。
與此同時,以新一輪調價為契機,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方案也再次成為眾議焦點,而依據本報記者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雖然改革之弓正蓄力拉滿,但離最終敲定仍舊尚需時日。
“現在外界猜測的關于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傳言很多,現在各方的意見基本上都已經匯總上報國務院,至于什么時候能最終出臺還難以確定。”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在會議間隙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有望在年底之前出臺改革細節,對此,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一名人士則向本報記者分析,雖然改革趨勢已定,但由于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涉及面廣,加之國內民營油企的反對聲音越發激烈,新的改革方案全面出臺依舊阻礙重重。
“之前有人說定價權有望下放給三大石油公司,但據我了解的信息,國有石油公司本身對這一決策也并不十分認同,它們也會衡量由此招來的市場壓力。”石油流通委員會秘書長劉曉春對本報記者說。
爭議升級
在國內成品油定價改革呼之欲出時,圍繞這一焦點的爭議隨著國家發改委的舉棋不定日益升級,波及范圍也由企業擴大到各級意見征集部門。
本報記者了解到,10月8日,在國內成品油價格歷經十六個月后的新一輪調價之前,國家發改委就曾先后約見了三大石油公司、全國工商聯代表以及業內專家進一步探討成品定價機制的調整。
一名接近國家發改委的業內專家對本報記者透露,在制定調整方案之前,國家發改委曾多次組織專家對國內成品油市場,以及國有石油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研,“基本方案和媒體此前的部分報道相一致,但除此以外,在下調變動幅度,以及調整掛靠油種等方面目前依然沒有確定。”
“歸根到底還是話語權的問題,在縮短周期的前提下,發改委完全可以根據國際油價的升降規定國內油價的最高漲幅和最低降幅。”韓學功說。
但對于壓縮調價周期,作為國內民營石油企業的代言人,繼全國工商聯代表對此提出異議后,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也隨即以書面形式上書國務院,認為縮短定價周期勢必會給民營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破產滅亡。
10月16日,趙友山面對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國資委等參會領導再次“為民請愿”,“炮轟”成品油定價改革方案的不合理。
“在市場沒有形成充分競爭的前提下,縮短定價周期無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趙友山說。
在歷經了長時間的調研、討論后,時至今日,發改委似乎也陷入了改革漩渦,一名與中石油有著良好業務往來的民營石油大亨向本報記者坦言,針對定價機制改革,三大石油公司內部的意見也同樣難以統一。
“中石化對中石油的意見就很大,中石油賣給中石化的原油都是以國際油價為標準,中石化每年近2億噸的煉油缺口,利潤卻讓中石油賺了一大筆。”上述民營石油老板說。
“雖然自主定價是改革的最終目標,但目前中石油、中石化還是希望通過銷售環節獲取高額利潤,而在煉化環節壓低成本,故意虧損,甚至向國家索要補貼。”全國工商聯一名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改革步伐陷入深水區時,也讓越來越多的官方聲音加入了這場焦點之戰。
“成品油定價改革是單兵突進,這將會加重已經存在的石油體制的深層次矛盾。”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副司長陳永杰說。
民營油站再現“油荒”
國內油價下調后,在與中石油、中石化的價格混戰中,部分民營加油站又一次遭遇“油荒”境地。
“上個禮拜油價調了以后,中石化、中石油就不給供油了,他們說自己的油也是以每噸8240元從外面采購過來的,油價居高不下,我們還是沒有辦法。”浙江一名民營油企負責人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類似于此的遭遇在全國其他地方也屢屢發生,來自浙江、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均出現了“斷油”現象。
四川瑞源石油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禮貴向記者透露,在四川地區及西南地區,民營加油站的總數幾乎占據了該地區全部加油站的三分之二,而在調價窗口開啟、民營油企庫存吃緊時“石化雙雄”的壟斷行徑則再次暴露。
“降價前,從兩大石油公司購進的零號柴油為8200元,降價后,購進的零號柴油是8240元,降價后油價反而高出了40元。”浙江一位民營批發企業負責人說。
據趙友山透露,為獲取油源,石油流通委員會目前正在形成專項報告,呈送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政府部門。
“相關部門應該充分考慮民營企業的生存情況,給我們一個公平的待遇。”趙友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