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提出社會管理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敢為人先的銅陵人推出的“銅陵模式”社區綜合體制改革,引起全國關注。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改革往往不是做“加法”便是做“減法”,只有把握好“減”與“加”的辯證關系,才能探索出一條通往目標的現實路徑。
這次改革的核心是撤銷街道辦事處,變“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管理為“市—區—社區”三級服務。它的邏輯在于:形式上的“減法”,帶來本質上的“加法”,為了“加”,先行“減”。
縱觀管理層級由“四”到“三”的變化,減去的是行政層級與管理成本,提升的是政府效能與公共服務水平;減少的是原先小社區數目,整合的是“大社區”的人、財、物等資源;弱化的是政府“替民做主”的慣性思維,強化的是居民“自己做主”的民主自治意識。
為什么要先做“減法”
“銅陵不大,我喜歡到處跑跑,平均每周坐在辦公室的時間只有1天半?!便~陵市委書記姚玉舟對社區有著特殊的情結,常?!安淮蛘泻簟眮淼缴鐓^調研,有時坐在小板凳上,和居民一聊就是半天。
“我經常聽到兩個方面的意見:一是群眾反映有很多事情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說,即使找到街道、社區,甚至找到區里,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接待,這是效率問題。而到了社區,工作人員反映承擔的任務太重。”姚玉舟說。
究其根源,他認為社區一度承擔了很多政府的職能?!皬南聦ι峡?,不太滿意;從上對下看,也不太滿意。根據銅陵的實際,我們經過反復研究,提出撤銷街道,實行區直管社區,把更多的力量特別是人力下撤到社區,直接為基層社區做好服務?!?/p>
記者在銅陵采訪時了解到,不少基層公務員反映,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存在了50多年的街道辦一度陷入“二傳手”的尷尬境地,“往往是從區里領任務,再分配給社區居委會”。這樣一來,街道和社區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就會產生職能錯位、功能雷同、職權不配套等現象。街道作為中間層,集聚了大量人權、財權和物權,而社區由于受資源、職責的限制,很難及時、有效地為群眾提供服務。由此產生的后果是,“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
2009年2月,通過對社區綜合體制改革的一次集體調研,市委市政府堅定了改革的信心。
4個月后,全國人大廢止了自1954年開始施行的《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為“撤街并居”解除了法律障礙,使銅陵創新改革社區體制、社會管理有法可依。
銅陵的改革思路得到了安徽省委的認可。2010年7月,銅陵被省委確定為全省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市。自此,銅陵市主城區銅官山區啟動了“區直管社區”的綜合體制改革。這是國內第一個在全區范圍內撤銷街道辦,實現區直管社區的改革。
2011年1月,銅陵市在總結銅官山區的經驗后,開始在全市大規模撤銷街道辦。
今年4月,民政部邀請中組部、全國人大的官員以及部分專家、學者聚集銅陵調研論證,給予了肯定評價;7月,銅官山區被民政部列為“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7月底,在銅陵召開的全省社區綜合管理體制改革現場會上,“銅陵模式”再度向全省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