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距離,產生心理距離。寬闊的錢塘江如同一道“天塹”,將南岸與主城區隔開。蕭山、余杭的并入,讓杭州這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面積上實現了由“小杭州”到“大杭州”跨越的同時,也向城市決策者提出了新課題:盡快拉近錢塘江兩岸民眾的心理距離,為實現跨江發展,體現同城效應創造基礎條件。復興大橋的建成通車,一舉讓曾經的“天塹”變成了通途。它不僅意味著高新區、蕭山區已與主城同處一“城”,杭州大都市一體化進程大幕正式拉開,同時對杭州“城市東擴、沿江開發和跨江發展戰略”的實施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案例概況:
案例名稱:杭州復興大橋,又名錢江四橋
案例位置:位于錢江大橋下游4.3公里,南星橋第一碼頭上游約200米處
投資總額:案例總投資7.6億元左右
案例規模:雙層橋面,全長1376米、寬26.4米
建設單位:廣西路橋總公司、中鐵大橋局
工程進展:2002年4月開工建設,2004年10月竣工通車
所獲榮譽:先后榮獲了2004年度杭州市建設工程“西湖杯”獎、2005年度浙江省建設工程錢江杯獎、2005年度全國市政金杯示范工程獎,2005年度建筑工程 魯班獎、2006年度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等
杭州同“城”化的助推器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但對同時擁有京杭大運河和錢塘江兩條水系的杭州而言,要想城強民富,更需要先建橋。時空上的距離,往往容易導致心理上產生距離。時光倒回到20年前,當初僅有百米之寬的運河就如同一道“天塹”,將運河兩岸隔開。為了縮短運河兩岸群眾的出行距離,杭州用了十年時間造橋鋪路,才消除了烙在人們心頭的“長長的百米心理距離”。
跨度是大運河近10倍的錢塘江,它烙在人們心頭的心理距離更長。2001年3月,經國務院和浙江省政府批準,撤銷蕭山市和余杭市,同時設立蕭山區和余杭區,與杭州市原六個區一起構成一個新杭州。
蕭山、余杭的并入,讓杭州這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面積實現由“小杭州”到“大杭州”跨越的同時,也向城市決策者提出了新課題:盡快地拉近錢塘江兩岸群眾的心理距離,切實解決群眾出行難,同時為實現跨江發展,體現同城效應提供基礎條件。
經過仔細調研與研究,2001年末,杭州市決定在錢塘江上興建錢江四橋,也即復興大橋。2002年4月,大橋正式開工建設。經過建設者32個月的艱苦建設,2004年10月,全長1376米、寬26.4米,總投資7.6億元的復興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復興大橋南端與濱江區中興立交橋相連,構成了一條連接杭州市中心與江南濱江新區的最便捷通道。它對緩解錢塘江大橋的交通擁護狀況,完善杭州城市道路網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新區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耕曾告訴記者:從濱江到主城商貿中心,走錢江一橋,大致要花30分鐘左右的時間,走三橋,大致25分鐘左右的時間。“復興大橋是目前高新區連接主城最便捷的通道,開通后至少可以節省15分鐘。”
復興大橋建成后省下的不僅僅是時間,它更意味著高新區、蕭山區已與主城同處一“城”,意味著杭州大都市一體化進程的開始。更為重要的是,復興大橋的建成不僅直接拉動了高新區的發展,同時,對整個杭州城市東擴、沿江開發、跨江發展戰略的實施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自此,杭州也從“西湖時代”邁向了“錢塘江時代”。
大氣源于創新
國際結構與橋梁學會副主席項海帆院士在參觀復興大橋后,留下了這樣的評語:復興大橋在世界橋梁史上的開創意義,主要就是采用了組合跨徑的雙層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拱橋設計,其雙層鋼拱的結構,囊括了現今拱橋的所有形式,大氣而磅礴。
矗立在錢塘江兩岸的復興大橋之所以顯得氣勢磅礴,主要還歸功于建設者的大膽創新。
從2002年3月大橋開工建設起,廣西路橋總公司的建設者依靠科技進步,立足自主創新,攻克了一系列“高、新、精”施工難題,創造出了多項嘆為觀止的“國內首創”、“世界之最”:
橋梁上層設雙向6車道的快車道;下層中間為雙線輕軌,兩側設公交專用道、非機動車道及殘疾人專用設施。由此,它也成為目前中國最具備綜合性功能的城市橋梁。
主橋全長超過千米,為目前國內最長雙層橋面組合系桿拱橋;大跨190米跨徑,為國內剛拱剛梁簡支體系中的最大跨徑;首次在強涌潮區域采用單、雙壁鋼吊箱施工工藝;首次采用號稱亞洲第一的6500噸抗震球型支座;首次采用頂壓技術澆注管徑達1.7米的鋼管拱肋內混凝土;首次研制新型手持式二次霧化電弧噴槍用于鋼管拱結構的防腐涂裝……。而這一系列“首創”、“最”的背后,又凝結著無數建設者的汗水。
為了保證施工質量,施工方對復興大橋主跨進行了1/10縮尺整體模型試驗研究,并對這種新型結構的整體受力性能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試驗研究,一共測試了4個斷面16種工況的整體受力狀況。
同時,在施工中還進行了復興大橋1/5拱腳節點模型試驗研究,對受力異常復雜的拱腳節點進行了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
經過對吊桿與拱肋節點應力分析研究,針對吊桿錨箱與拱肋連接部位的焊縫應力變化相對較大,施工方通過有限元實體模型對拱肋、錨箱和吊桿進行了局部應力分析。得到了各種工況下錨箱和焊縫處的應力分布結果。
為了得到準確的鋼管混凝土拱肋極限承載力數據,施工方進行了鋼管混凝土拱肋極限承載力試驗研究,在試驗中,首先設計了兩個1/20比例的拱肋模型,然后考慮幾何非線性和材料非線性的狀況,通過理論計算方法進行推導計算,再進行實際的加載試驗,驗證理論計算結果。最后得到復興大橋在各荷載工況下均表現出很好的延性等有益結論。
正是憑借著卓越的品質,復興大橋自建成以來,先后獲得了杭州市建設工程“西湖杯”獎(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浙江省市政金獎示范工程獎、2005年度浙江省建設工程錢江杯獎(省優質工程)、2005年中國企業新記錄獎、2005年中國建筑最高獎——“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獎)等。
亦橋亦景
由2個大拱和9個小拱組合而成的復興大橋不僅僅是一座建筑,更是錢塘江上一道實實在在的風景,遠觀猶如“新月出云”。
作為一座城市橋梁,復興大橋通車后,汽車、自行車、電動車、殘疾車乃至未來的城市輕軌列車都能在橋上行駛。在大橋下層有為地鐵預留的道路、兩條公交車專用道及行人、非機動車通道,并為殘疾人設置了無障礙通道。
為方便自行車、電動車上下橋,橋的兩端建設了4個塔樓,分別安裝了目前國內最大的液壓升降電梯,人車可以坐電梯上橋。
復興大橋不僅具有交通功能,還有很強的景觀功能。為了方便市民、游客在橋上觀看江景和城市新貌,復興大橋的下層建有8個觀潮平臺,每個平臺的面積有378平方米,臺上建有長凳等設施,可供人們在平臺上觀景眺望。今后,杭州市民們可以駐足橋上,朝看日出江花,夕觀潮起潮落。
更令人叫絕的是,橋梁的隔離帶上還建設了4000平方米的綠化帶,在168個樹箱里種上了抗風常綠的羅漢松。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譚永朝說,這樣的綠化在全世界特大型橋梁建設史上是一個創舉。
據了解,復興大橋還融入了全新的景觀設計理念。大橋的兩端會出現兩個面積巨大的公園,人們可以在樹木茂盛的公園休憩玩耍,悠閑地在橋上漫步,欣賞錢江兩岸的宜人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