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蘇黎世的河流可以清澈見底,在市中心的河流也能見到大量鴨子和天鵝,那么我們能否有朝一日在珠江也見到活蹦亂跳的魚呢?
前不久我去瑞士的蘇黎世,出席全球最為知名與權威的景觀論壇——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IFLA),親身感受到他們推崇的“城市自然化(Urban nature)”,不得不贊嘆整個城市做得相當出色。
作為景觀建筑師,我個人非常支持景觀都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它用以形容在北美都市主義背景下新興的景觀設計實踐,它從關注后工業城市以及它們所面臨的危機開始,重新描述了當今城市建設所涉及學科的先后順序,即景觀取代建筑成為當今城市的基本組成部分。這觀念在目前的歐美規劃與景觀設計界中相當熱門。
也就是說,景觀都市主義是當今世界處理人地關系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規劃當中,用景觀的手法來主導城市規劃。以環境有限,用環境來引導規劃的發展。
比如紐約的中央公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用來指導整個城市的規劃。公園除了給大家帶來舒適環境的同時,也提高了附近地產的價值,帶動了城市的活力。景觀不再單純只是一種美學欣賞和填補城市空間的藝術,而是成為了城市和自然之間的全權連接,通過景觀這個載體,當今的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它以生態基礎設施的介入角度,組成了城市龐大的支撐體系。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沿著西方的后工業軌跡,經歷一個經濟持續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規模空前、建筑和基礎設施高速發展的時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城市發展更需要綜合多學科交叉和分時間階段的景觀都市主義的理論指導,它不是片面強調表象的美化城市環境,而是匯編所有涉及城市發展的各個系統的動態關系,真正能夠指導建造一種超出單純滿足技術及功能要求的、將可持續性的生態、地域文化等納入到一起的多功能城市基礎設施。
從景觀規劃的角度來看,可以引導和塑造我們所接觸到的不同層次的空間。提倡人性化,以人為主要的導性規劃,而不是以公共交通道路或者車來引導。所以,既要規劃好各種好的公共交通道路;綠地與大自然的各種比例也要加大。
另一方面,我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受過國際化教育的當地人才,來做他們自己家鄉的建筑,或者各式各樣有才華的設計師參與其中,而不是盲從追求國際化和標準化,更不要追求品牌效應。比如大型的購物商店,其實全世界都差不多,我并不覺得美國的shopping mall跟中國的或日本的有多大不同,各種知名品牌如Prada、LV,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幾乎一模一樣的店與商品,讓人難免感到無趣。其實這種主導大眾的品牌效應,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很多小而精的設計事務所。希望日后有更多的人,能清楚地明白怎樣的設計才是最適合整個城市的發展,最讓人貼心。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系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景觀設計學碩士,AND景觀設計事務所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