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部六省省會城區2011第四屆發展項目推介洽談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劉勇,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蔣建業分別作了題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新挑戰和未來發展趨勢”“總部經濟與城市發展”的主題演講。
關于中部發展,有一句話: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實際上是31個省區的發展,是333個地級市的發展,是3000多個縣級市共同的發展。由此看來,發展靠的是地方經濟。
201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49.6%,這個數字具有標志性意義,這證明中國已經站在實現高度城市化工業化的門檻上,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一半生活在農村。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依照科學發展觀,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包括以后二三十年內將要進行四方面的轉型:從單一的經濟增長到全面的協調發展;從重視發展的數量到關注發展的質量;從重視效率、速度到更加重視公平;從強財政到民富。這四大轉型的核心就是我國要從中低收入水平向中高檔收入國家的轉型。
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依然不能脫離工業化城市化的道路。中國的城鎮化到了50%的時候,路該怎么走?這也是中部省會城區需要考慮的問題。
1.搞清楚城鎮化發展的階段
工業化之后人類才開始向城市集中。關于城鎮化發展,現在流行4階段論,即0-30%為初期階段,30%-50%為快速加速發展階段,50%-70%為高速減速發展階段,70%以后為穩定發展階段。關于城鎮化,西方國家有很多先進經驗,只要我們判斷好自己的階段,就可以很好地借鑒這些經驗。
2.城鎮數量與建設質量的問題
我國城市數量少,但是城鎮發展數量猛增。2000年,中國城鎮數量為10000多座,2010年中國城鎮數量為20703座,其中城市僅為657座。明顯的表現是,質量相對較高的城市數量太少,而質量相對較差的縣城,特別是建制鎮較多,城市與縣城和建制鎮在數量上不成比例。城鎮建設質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大城市病”、城鎮地下設施不完善和老化、“城中村”、郊區混亂等問題的存在,更有沒有城鎮戶籍的農民工、城鄉社保分離、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大等深層次問題的存在。
3.城鎮管理體制問題(城鎮與區域管理分工與協調問題)
實踐證明,城鄉行政統一管理、“市管縣”的方式不利于縣域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鄉行政統一管理也造成行政區劃上的混亂。例如北京包括整個北京地區,又包括北京城、北京城區,還包括本來就是郊區農村的昌平、順義等,相應地造成了城鎮統計上的極大混亂。而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采用城鄉分治模式乃至“縣管市”模式,城區之間是分開的。
4.城鎮建設用地問題
城鎮是最集約的土地利用形態,城市用地和耕地用地需要用最好的地。但是我們缺乏這樣的地,而且我國人口實在太多了,所以需要城鎮用地更加集約。目前,我國人均城鎮用地雖然不高,按世界銀行的數據是
1.城鎮體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國城鎮體系的空間框架基本拉開,初步形成了“655+20000(城市和建制鎮)”(2008年數據)的布局框架,大體上符合“大分散、小集中”的城鎮布局原則。未來我國高度城市化水平條件下的完善的城鎮體系將為如下總體格局:按農村達到現代化所需人口,中國城鎮化水平應當達到80%左右,城鎮人口12億,農村人口保持在3億,逐步形成一個“2000+18000(城市與建制鎮)”的城鎮體系。也就是說,未來城市會發展到2000座,重點發展100-200萬人的城市。
2.城鎮群形成
“十二五”規劃提出了 “三縱二橫”(沿海、京九-京哈線和包昆線,以及長江沿線和隴海-蘭新線)的國家重點開發軸線,將21個國家重點發展城鎮群地區有機結合起來,構成我國城市化戰略格局,明確勾畫了未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和核心地區。
3.主城區城市形態的發展趨勢
我國現在有些城市已經形成以圈層結構為主的主城區空間結構形態。如北京主城區的六環結構;武漢主城區三環結構,加上繞城外環,構成四環結構;其他中部省會城市也大都如此。這與形成城市輪廓、區分區內交通與過境交通、大力發展繞城高速公路有關,也是比較符合城市中心輻射的基本原理的。目前,我國大城市形成了城市行政區劃、城市功能區和中心圈層區三區并行存在的格局。未來如何演變,人們將拭目以待。
4.實現城鄉分治和實質一體化
中國城鄉可能走向分治。未來城市發展將區分區域政府與城鎮政府,逐步回歸“縣管市”體制。改變非建成區設城區的做法,避免城區行政區劃上的混亂。城鄉一體化主要體現在戶籍管理、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以及基礎設施的一體化上,而不是行政上的統一管理。中部省會城市應當率先在這方面試點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