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總理批示 南京古城還在拆
南京老城南成建筑工地 文化街區只為招商 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其根基所在地——秦淮河畔的“老城南”在長達數年的歷史風貌沿襲與經濟發展“拉鋸戰”中已摧毀殆盡,除了文保單位甘熙故居保存下來,其余房屋均被“地毯式”推平,在歷次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博弈中,市場經濟和城市發展總是占了上風。 2009年4月,南京29位學人聯名簽署題為《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告急》的信函。5月,溫家寶總理對呼吁信作出重要批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奉命對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情況進行督查。6月5日,調查組抵達南京,經過3天調查,做出了立即停止南捕廳甘熙故居周邊民居拆遷改造工程的決定。可事實上,對老城南歷史街區的拆遷并未停止。 東方早報記者 龔菲
南捕廳甘熙故居 拆古宅建別墅 借歷史街區招商引資 位于南京秦淮河兩岸的“老城南”,早已不見了南唐以來一直保留下來的金陵古城傳統格局和數以千計的江南穿堂式古民居,取而代之的是占地面積2.18萬平方米新建的熙南里歷史文化街區和大片的建筑工地。南京老城南是指中華門內東、西兩片圍繞內秦淮河,以夫子廟為核心的明清歷史街區,據南京文物局原副局長韓品崢介紹,因為城市建設逐漸的向南移,從白下路再往南,一直到現在的升州路、長樂路、健康路,老城區的面積越來越少。上世紀90年代初,文保部門劃了14個區,希望能保留原狀,但那些區域現在基本已經都看不到了。 “這里原來有不少名人故居,現在全部都被拆光了,拆遷戶拿到政府的錢或者去鄉下買房子或者也在城里買個二手房住住?!痹诟饰豕示右压ぷ髌甙四甑膭煾蹈嬖V早報記者,現在南捕廳歷史文化保護區只剩下了東部的15、17、19號(甘熙故居),這里以南的“熙南里”剛新建1年多,現在繼續向南和向北擴大拆遷和基建。 據了解,南京市目前正在實施的“南門老街二期”、“南捕廳四期”、“教敷巷地塊”等“危改”項目,都以大規模拆遷的方式運作,居民皆須遷走。雖然南京市政府稱采取了“鑲牙式改造”的地方性措施,但從實施的“南捕廳三期”、“秦淮河西段”、“安品街地塊開發”等項目的拆遷現場來看,事實是除了極個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外,根本沒有留下一處明清古民居。 今年的3月17日,在南京市白下區政府網站上公布出的一項投資項目就是這片歷史文化街區的南捕廳地塊,在位于中山南路與升州路交界的西北角,占地面積252畝,容積率1左右。地面需拆除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預建聯排別墅、獨棟別墅和多層住宅。預計拆遷費用20億元人民幣。在項目推介中,提出了該項目地處甘熙故居周邊,距新街口不足500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熙故居的保護性開發的重點項目,“增值潛力巨大,投資效益極佳”。 與此同時,在南京市發改委主辦的“南京投資網”上,有關南捕廳歷史街區環境改造工程介紹——準備投資35億元將這里建設成“高檔江南園林別墅”、“別墅TOWNHOUSE”。 專家呼吁、總理批示 未能保住老城南 2006年10月,侯仁之、宿白、徐蘋芳、羅哲文等16位老專家聯名上書國務院,緊急呼吁保護南京“老城南”,溫家寶總理對此做出了重要批示。2008年3月,多位文物界、建筑界權威在南京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再次明確提出,“一定要有整體保護的觀念”(周干峙),“城南地區要重點保護”(吳良鏞),要“保持歷史遺存的原真性”(謝辰生)。目前,經過持續多年的拆除,金陵古城僅剩不到100萬平方米,尚不到50平方公里老城的總面積的2%,對于古都可憐的最后這點種子,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依法實行“整體保護”已經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 2009年4月,梁白泉、蔣贊初、葉兆言、劉敘杰、季士家等29位南京當地學人,聯名簽署題為《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告急》的信函。5月,溫家寶總理對呼吁信作出重要批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奉命對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情況,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執行情況,進行督查。6月5日,調查組抵達南京后,經過3天調查,做出了立即停止南捕廳甘熙故居周邊民居拆遷改造工程的決定。南京市有關方面在聽取了專家們的意見后,指示相關部門暫停老城南改造工程:“老城南改造,既然大家爭議這么大,那就放慢或者暫停?!?/p> 事實上,老城南的歷史街區還是沒有被保留下來。原南京博物院院長梁白泉告訴早報記者,早在3年前他們聯合老專家聯名上書國務院的時候,這里已經被拆毀了95%。而今年的再次聯名寫信呼吁,原本以為會有所控制,停止拆遷,但在經過國家建設部門領導、國家文物局、南京市政府等有關領導的視察并作出批示后,拆遷面積仍繼續擴大。 “我多次被他們叫去開會,說要聽聽專家的意見,領導們也非常誠懇,但結果還是讓人很失望?!绷喊兹f,“現在我80多歲了,我不想再參與任何專家聽證會,都是徒勞,沒有任何意義,我現在能做的就是發出一點聲音,希望現在的人能尊重歷史?!?/p> 著名歷史學家、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蔣贊初也表示,老城南凝聚著六朝、南唐以至明、清、民國各代的深厚歷史痕跡和信息,是古都南京歷史的一個縮影,“南京古都文化的主要的表現就是在南京老城南?!蹦暇┪奈锞衷本珠L韓品崢告訴早報記者,南京的古都文化主要有3個組成部分,一個是宮廷文化,皇家陵寢,其重點在城東城中;第二塊是精英文化,就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住宅、成果,可以讓專家研究每個朝代的另一個方面;第三個也是古都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市井文化,這三大塊中的第二塊和第三塊集中在城南,中華路兩邊,內橋往南,基本上六朝以后居民長期居住于此,如果要找老南京,就只能到這里來找了?!罢驗檫@樣,在上世紀80年代全國文物普查后,我們當時就有一個設想,從白下路往南不要建任何高樓。但后來這種保護意識漸漸被淡忘,老城區的面積越來越少。上世紀90年代初文保部門劃的14個區,現在基本上已經都看不到了。后來的開發不是建高樓的問題,而是成片開發,把原來的東西全部都拆了。”韓品崢說。 責任難追究,唯求日后不再地毯式摧毀 在今年4月,南京多位學人上書的《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告急》中提到,在安品街,以清代楊桂年故居為代表的多處文物保護單位慘遭拆除,用于房地產開發;在南捕廳,以民國建筑王炳鈞公館為代表的老街區被拆毀殆盡,用于建設“總部會所”及“獨棟公寓”;在秦淮河西段,以清代北貨果業公所為代表的五華里古河房被成片推平,用于建造“假古董”;在三條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蔣壽山故居被擅自拆遷改造,用于打造高檔“會所”;在中華門東,多處明清文保建筑連遭人為縱火,地塊用于房地產開發……這些舊居在“危改”中消失,南京文化的根也在消失。 南京文物局原副局長韓品崢介紹說:“《儒林外史》中提到這里有幾百個小巷子,巷子都彎彎曲曲的,彈格路面,還有一些房子,并不見得是很有名的人住,但它很能夠體現南京的市井文化、民俗文化?!表n品崢認為,把這些全部拆了重新建沒有任何意義,就好像津逮樓,建好后用來當成茶館,沒有任何文化品位,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 “南京文物保護條例,管了一部分,但另外一部分,特別是古建筑的保護是不夠的,很多古建筑的保護執行得不是很堅決。”韓品崢表示,城市建設要不要以毀壞文物古跡為代價,歐洲有些國家先拆,然后建好了以后,城市現代化了,然后才重審原來犯的錯誤,重新再來保護,這些都是歷史的教訓。規劃部門也好,市政府也好,也都希望既能有利于城市發展,也能有利于文物保護,盡可能朝這兩方面來努力,但有些開發公司急功近利,難免出現像老城南這樣讓大家失望的局面,要追究也難以追究?!叭绾翁幚砗眠@個問題,我們作為文保專家,已經感到十分無奈,只是希望能盡可能減少損失,不要向地毯式摧毀的方向發展,現在談保護顯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已經拆成這個樣子,只希望以后注意一點,不能太肆無忌憚,對不起子孫后代?!? |